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文件_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层面内容包括什么
1.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
2.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3.新能源汽车政策风向标来了,这份发展规划的变化值得关注!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概述
自2012年院发布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来,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在产业补贴政策的扶持下,新能源汽车取得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众多造车新势力进场,恒大地产跨界造车也投入了巨额资金,蔚来汽车烧掉百亿资金后仍处于亏损状态。
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进行了检索研究,现在简要总结,供大家参考。
自2012年以来,我国将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目标定位为,力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汽车取得重大突破,纯电动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商用车实现规模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我国进入世界汽车强国行业。
新建新能源汽车行业实行双准入制,即发改委项目备案、工信部审批。根据发改委《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新建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项目需报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企业在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后需按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向工信部办理企业及产品准入报批程序。鉴于我国对新能源的扶持,新能源市场激烈,为促进优胜擂台,《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第九条、第十条也规定,鼓励通过股权投资、产能合作等方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公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87项电动汽车的国家强制性标准、53项行业标准。
为了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新能源产业更规范化的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5月批准并公布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标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尽管通过多年的发展,新能源电池技术不断进步,但新能源在续航里程方面仍不及较燃油车。
现行对新能源产业的税费优惠主要为新能源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及购置税免征。众多新能源汽车厂家对优惠均存在重大依赖,一些厂家为了获取巨额补贴,甚至。原有的补贴政策均持续至2020年,逐步取消补贴是政策未来方向。
鉴于疫情对汽车市场的不利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2020年4月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
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
1.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国家政策:当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端的支持总的来说可概括为金钱补贴、税费减免、牌照路权三个方面。从2018年2月12日起实施,2月12日至6月11日为过渡期。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按照此前对应标准的0.7倍补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按0.4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从2018年起将新能源汽车地方购置补贴资金逐渐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
2.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是为贯彻落实院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新能源乘用车技术要求:纯电动乘用车30分钟最高车速不低于100km/h。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不低于90Wh/kg,对高于120Wh/kg的按
1.1倍给予补贴。
3.
1.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飞速发展起2011年初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篇第十章提到汽车产业要加强节能减排科研力度,新能源汽车产业要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即将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进一步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明确了目标。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11月2日下午,市委副书记、韩正主持召开市常务会议,同意《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发展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
会议指出,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事关上海长远发展,是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两大重点,必须全面梳理既有的各项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优化发展环境,确保形成政策合力。要着眼于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的研发、推广、应用,鼓励本市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着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降低成本,在应用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据悉,《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制订原则,一是梳理既有政策与突破创新相结合,二是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三是产业发展与应用示范相结合。《若干规定》共分三部分内容,包括重点支持领域和发展原则;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包括首台(套)、专项资金、技术创新、税收、人才、金融、企业总部、产业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9方面内容;新能源开发利用支持政策,包括发展规划、项目核准、电价、财政补贴、新产品应用等5方面内容。
《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本着支持研发、推进产业、鼓励应用、加强配套的原则,在集成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力求提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突破性政策,重点指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广、产业基地和检测服务等三个方面。此外,结合本市正在研究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本市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新能源汽车政策风向标来了,这份发展规划的变化值得关注!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1、整体补贴退坡,其中在300km续航以下的车型不再有补贴;
2、建立价格门槛,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
3、鼓励“换电”,拥有“换电模式”的车辆不受价格门槛的限制;
4、申报数量要求,车企若申报补贴,单次申报清算车辆数量应达到10000辆;
5、使用者要求,非私人用户(营运车辆)不可拿足额补贴(70%);
6、2020年4月23日至7月22日为新政过渡期。
新能源汽车是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之外的燃料。
2020年11月,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从去年12月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来,近一年时间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势必让这份规划有了与时俱进的调整。一年后规划正式稿发布,其中的表述变化,值得揣摩。
11月2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这是自2012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后我国再次站在全局高度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在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稿的近一年时间里,全球疫情蔓延、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化。此时,作为与国计民生都紧密关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在新格局中承载怎样的使命?
《童济仁汽车评论》对比了规划正式稿与征求意见稿的区别,从中我们能发现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愿景与重点任务的定位,在当前新形势下的调整。
关于汽车的“新四化”,每家车企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说得最多的还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在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中,也有“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的表述。
不过,在正式稿中,这一说法被修正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共享化被剔除出去。
与保留的“三化”的技术性相比,共享化更像是一种商业模式,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关联性很弱。正因如此,共享化的推行存在诸多非技术因素,也并非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此次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不提共享化,也是在政策层面不对其进行鼓励支持的体现。
相比之下,在规划正式稿开篇背景中新增加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问题表述,恰恰反映出在这一年时间里,随着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快速发展、本土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大面积下滑、各大合资车企跃跃欲试,在规划层面对新能源产业的格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在规划正式稿中,最引人关注就是有关于发展目标的几个数字。相比征求意见稿,整体的趋势是发展目标有所降低、宽松、减少。
首先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目标,从征求意见稿中的25%调低至20%。在2012-2020年的规划中,曾提出要在2020年达到年产2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从目前的规划产能来看,完成这一目标问题不大。
但是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实际销售120.6万辆,同比下滑4.0%。2020年受到疫情和市场大环境影响,很难出现销量跃升。从趋势上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不可能再依靠盲目扩增产能、投放新车,而是进入了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适当调低目标,也是政策规划层面经过一年的研判后,更加务实的体现。
此外,有关技术层面的目标也有所调整。2025年目标中,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目标从11.0kWh/100km宽松至12.0kWh/100km,删去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30%、乘用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两项目标。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从全部修改为不低于80%。而2030年的具体目标也被全部删去。
不难看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有关自动驾驶的目标在表述上显得更加谨慎。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原有SAE定义的L1-L5标准已经表现出其局限性,车企目前更加认同的,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进行功能界定,而非简单粗暴用L几去区分高低。
再次,规划正式稿在技术目标的表述上,增加了对充换电服务的定性愿景,与开篇“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相呼应。
规划征求意见稿上,在技术能力相关描述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燃料电池的内容。但在正式规划中,增加了“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强调“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增加“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明确的语言。
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十多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浮浮沉沉、目标不明。但是,日韩却在近十年里于燃料电池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有主导潜在新市场的趋势。此次新能源汽车规划中,重新关注燃料电池汽车,事实上也是对“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同时,这也更加明确了将技术路线的主导权交给市场的思路。
在规划正式稿上,有几个征求意见稿之中未有涉及的表述。比如在技术层面,增加“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强调“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增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强化质量安全保障”。这反映出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
而在市场监管层面,特别增加了“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建立健全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监督检查”。这也是对近年来新能源车企出现大面积淘汰、大量重复建设与浪费的表态。
此外,在基础设施方面,征求意见稿中“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被修改为“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场景的细化,也让基础设施相关参与者的方向更加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疫情后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正式稿中,也大幅删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国际交流合作、标准协调与国际互认相关内容。“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表述修改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修改为“支持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
这些都表明,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阶段里,数量与规模已经不是最被关心的事情。相应地,发展的质量、发展的健康程度、发展的协同效应,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中之重。
从2012年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到2020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新能源汽车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
当那个所有人都瞄着补贴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新时代里新能源汽车的意义不只是少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节省多少石油,而是真正意义上让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