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出租车换电站,现在都怎么样了?

2.汽车人政策利好,用户说好,“换电”模式普及在即

3.新基建布局充电桩,其实是在建一张网

4.北京新能源汽车如何充电

5.北京2022年将新建2万个充电桩 换电站30座

6.新建7.8万充电桩,基建“狂魔”又上线

7.六年60亿元,除了建成全国最多的充电桩,特来电还干了啥?

北京在今年将首次大规模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_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桩政策

“基建狂魔”的下一个目标,是充电桩。

5月22日,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

这也是近几年工作报告中,首次详细“点名”充电桩。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3月4日,就已明确把充电桩列为七大新基建之一。随着“新基建”地位的确认,加之再次被“点名”,充电桩行业是否将就此迎来一波发展红利?

同时,在经历初期混乱的蒙眼狂奔后,充电桩市场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1)充电桩市场的“黎明破晓前”

无论是这次的大佬点名,抑或是新基建,都让充电桩行业掀起了热烈讨论。

但在此之前,充电桩行业的处境犹如“黑暗长夜”。

过去几年,充电桩行业一直是以企业主导、政策的方式发展,但一直得不到过多的“偏爱”。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7年上半年时,中国充电桩企业的数量达到峰值,超过1000家。

截止2019年年底,全国存活的充电桩企业仅剩100多家,淘汰率高达90%。

由于前期的高投入,较早进入赛道上的玩家们,早已在黎明前倒下。

而在多方玩家参与的野蛮发展阶段,整个行业暴露出的各种“弊端”也愈发繁多。

在这个过程中所碰撞出的问题众所周知:前期投入巨大、规模效应欠佳、回报周期长、盈利难、用户使用体验欠佳、建桩困难等。

由此,整个行业仍然需要从根本解决上述痛点、寻求变革开始。

功夫汽车认为,由于目前具体的政策尚未落实,按照此前充电桩行业目前所探索出的市场发展方向,上述问题或将在未来很长的时间伴随着充电桩产业的发展。

换句话说,在补贴较少、新能源产业发展掣肘的情况下,充电桩行业的现阶段发展仍面临极大挑战。

(2)风起则风口成

一边是政策关怀,从业者期待满满;一边是现实冰冷,加速跑困难重重。

由此,充电桩市场的风口俨然成型,但风似乎仍难吹起。

在此关键节点,有关于其具体政策落地,或许才是核心。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一直在出台充电桩补贴的相关政策,共有64个省市明确了充电桩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标准。

然而,由于各地方补贴标准的不同、补贴发放速度不等、申请过程频出乌龙等原因,补贴对于充电桩企业的发展难以形成直接有效的促进作用。

由此,形容统一的补贴体系,才能形成更具规模化的促进作用。

功夫汽车认为,伴随此次的正式点名,加之新基建光环的加持,充电桩行业或将迎来更直接的引导扶持政策。

目前,唯一不确定的是,风何时会来,风力会有多大?

(3)写在最后

事实上,在经历了政策支持下的繁荣后,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得不直面补贴政策退坡带来的冲击。

随着充电桩建设的进一步加速,无疑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那些出租车换电站,现在都怎么样了?

目前新能源汽车相当普及,电动汽车的关键问题是充电。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对充电桩建设和电动汽车充电给予优惠政策。那么今天汽车编辑需要给大家简单介绍的北京市充电桩建设补贴政策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汽车编辑器。

北京市充电桩建设补贴政策是什么?

规划: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1.2万个集中充换电站和480万个分散式充电桩,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1月19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ldquo“十三五”规划;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明确,2016-2020年将继续安排资金奖励和补充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

北京市充电桩建设补贴政策是什么:建设状况?

建设现状: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张光连简要介绍,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充电桩2.1万个,其中专用充电桩3700个、公共充电桩5008个、自用充电桩1.2万个,其中北京物业管理区域内安装的自用充电设施分布情况涉及16个区、亦庄开发区的2108个小区,占全市小区总数的40%以上。

北京对充电桩建设的补贴政策是什么:目标

规划:市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焦春生简要介绍,到今年6月底,市发改委将牵头完成全市公共区域不少于5000个充电桩的升级改造。2016年,在现有5008个公共充电桩的基础上,北京将建设5000个公共充电桩,实现全市公共充电桩数量&ldquo一万英镑。。

北京市充电桩建设补贴政策是什么:补贴?

补贴:投资建设单位可遵循《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管理暂行规定》,申请不高于项目总投资30%的市固定资产补贴资金支持。

北京市充电桩建设补贴政策是什么:收费服务?

收费服务费:2015年4月24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关于本市电动汽车收费服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通知》,收费服务费按收费金额收取,每千瓦时收费上限为当日本市92号汽油最高零售价格每升的15%。各业务单元可遵循不超上限的规范,制定具体收费规范,自2015年6月1日起执行。

北京电力系统发布内部通知,电力学院、电动车公司、华商三友公司等充电桩(站)运营商自2015年8月1日起开始收取充电服务费。在原充电电费(0.8745元/千瓦时)的基础上,按0.8元/千瓦时收取充电服务费。

今天,边肖汽车的简介到此结束。以上是边肖汽车简要介绍的北京市充电桩建设补贴政策。根据国家收费政策的要求,很多都出台了相关的收费、实施细则、管理办法、补贴和收费规范。那么你对上面汽车边肖的简介了解多少呢?想了解更多,关注小型车系列。

百万购车补贴

汽车人政策利好,用户说好,“换电”模式普及在即

撰文?/?张霖郁

编辑?/?刘宝华

设计?/?赵昊然

“换电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车电分离有这样几个好处,我在这里再说一次。”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11月3日国新办上再次点名支持换电,这场发布会主要介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辛国斌曾在今年7月公开支持换电,列举了换电的六大好处。一是车电分离使消费者购车成本大幅下降;二是换电有利于电池安全运营;三是峰谷电价可降低充电成本;四是有利于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五是便捷消费者;六可以解决电动车残值低的问题,换电行业会催生出新的服务模式。

换电行业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可预测的是,作为新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换电在未来几年内将在地方的支持下迅速发展。

除了蔚来面对私人用户的换电站之外,北京目前大部分换电站都是由北京奥动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为北京市纯电动出租车提供换电服务。

北京奥动2015年成立,2019年北汽蓝谷(600733)旗下的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参股占30%,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占股70%。奥动是一家常年专注换电技术研究与换电站投资建设商业运营的公司。

北京市交通委的是到2020年底,有2万辆出租车更新为电动出租车,均支持换电模式,这是出租车全面电动化部署的第一步,长远是超过60000辆,全部更换。20000辆换电出租车是北京奥动盈亏的平衡点。

为配合这一目标,北汽与奥动的换电合作项目早在2015年筹备,?去年北京市定的2019年目标是建成90座换电站,今年再建104座,累计194座。但根据奥动换电的APP显示,截止到2020年10月,实际真正运营的为71座。

两年前尤其去年,北京出租车换电站成为热点,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汽车商业评论最近走访了几个站点,换电需求比较大的站点比如安贞里,下午1点左右,出租车排队换电,当时有5辆车,之后继续新来车辆,排队不间断。每位司机平均等待时间15-20分钟。站点工作人员说这里换电的高峰期在上午11点前后,司机那时的等待时间更长。

安贞里站只有1个换电通道,有些站点比如四元桥宜家附件有两个通道,这意味着同时可以接纳两辆车换电。出租车司机把车开上坡道平台,工作人员引导司机停稳后,换电设施自动从底部取下电池,回仓房放好并取出充好的电池,再装进车的底部,整个过程不到4分钟。

据汽车商业评论记者了解,一般每个换电站配备28块电池,根据运营状况调整充电的电池数量。像安贞里这样换电需求比较大的站点,电池数量有时不够用,这就导致电池没有充满就要取出装车。

记者在现场时,因为电池还没充满,站点工作人员告知司机要换的电池只充了80%,如果司机不接受这样的电池只能再去其他站点换电。大部分司机为了节约时间,几乎都接受没有充满的电池。

即便是安贞里这样繁忙的换电站,全天平均下来仍没有达到满负荷。只是在高峰期,某几个时段会出现超负荷导致电池充不满的情况。汽车商业评论记者曾在深夜12点后走访,在安贞里站了15分钟,期间有两辆出租车换电。

对于流量高的优质站点,比如北京南站、保福寺、八王坟、安贞里,因为场地面积的限制,目前想要扩容、增加电池数量不太现实。一个单通道的换电站面积100平米左右,规定是130-200平米,分为办公区、换电区和电池存储区。

这些优质站点一般都在地价高昂的地段,可建设的空余场地不多。像安贞里换电站,挤在三环辅路边一个被多家小商户分割的院内,里面有洗车修车房、停着回收垃圾的货车,还有用绳子划出的地界,初冬院里的落叶让整个环境看起来有些杂乱。换电站要想扩容,也无多余空地,同时地价也不菲。

这是换电站无法合理布局网络的原因之一。需求高的地方没有地;即便有地,电可能不够;有地又有电时面积又不够,或是地价太高……

为什么司机选择换电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在安贞里换电站随机访了6位出租车司机,他们中一天需要换两次电的为多数,少数司机是一次和三次以上,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剩余里程60-100公里内开始找换电站补能。

这些电动出租车司机在上一台燃油车到期报废后换成电动车。在电动车辆选择上他们有两种模式可选,一是换电模式,二是可充可换模式。在记者访的6名司机中,只有一位选了可充可换电动车,其他均为换电模式。

北京出租车司机很多住在离市中心40公里外的郊区,比如房山、密云。虽然在家装充电桩后充电成本更低,但他们往返路上所用的里程数占整个车辆续航的三分之一,如果是EU220,基本占到一半。目前北汽销售给出租车公司的是EU220和EU300两款车,其中以E300为主,续航里程分别是220和300公里。

这意味着除去司机自己来回需要的里程,如果300公里续航的话,可运营的里程数就是200公里,但他们往往在剩下100公里时就需充电,这就是说他们真正放心能用的只有100公里左右,这样效率就非常低。

相比较之下,换电更为灵活方便,这是大部分远郊司机选择换电车型的原因。有些离市区近的,是因为家里没有条件安装充电桩才选择纯换电。

从硬件上来讲,北汽现在的出租车本身支持可充可换,选择换电或充换电模式是司机和出租公司的一个约定,这个选择不是强制性的,完全根据司机的实际需要。如果一旦觉得不合适,司机仍有机会切回另一种模式。

根据出租车公司的数据,目前北京市场有10000辆支持换电的出租车,这离去年定下的2万辆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目前真正投入运营的是7000辆,出租车公司购车后,找不到司机或司机退车等多种原因,导致一部分车辆还没有投入运营。

实际上,在北汽奥动平台,换电司机的日活数更少,为3000辆。

3000辆电动车的日活,70座换电站,目前看来是供大于求,这也是很多换电站全天冷清的原因。

北京出租车之现状

换电出租车整体数量的增加是目前北京奥动换电业务盈利的必要条件。

虽然充换电两条路线之争成为今年很多场合的热度话题,但行业内至少有一个共识,就是都认可一定区域内运营车辆的换电模式。北汽与奥动合作,在广州出租车市场取得的财务表现也为此共识做了背书。

出租车“油改电”的推进中,北京市不断催促,几度设立了目标,但在推进过程中不断遇到挑战。

2016年4月,北京市发改委在《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6-2020年)》文件中提出,出租车领域力争到2020年全部电动化,按照6年更新的标准,平均每年更新1万辆。当时充电是主流的补能形式,发改委当时提出2020年充电桩的目标数量为43.5万个。

2017年,环保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配合环保部要求,北京市曾提出一份征求意见稿,目标是到2017年9月底前,全市所有营运出租车辆更换为纯电动汽车。之后,因为此项目标的推进难度,主要是更换成本太高而被放弃。

之后,2019年7月,北京市印发《2019-2020年纯电动出租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两年新增、更新纯电动出租车共计约2万辆。从这份文件看出,北京市不再一刀切要求“油改电”,同时也鼓励新增纯电车辆。

同月,北汽集团前董事长徐和谊在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油换电”这项工作北汽已开始实施。

仍是同月,北京市财政局、市交通委发布《关于对出租汽车更新为纯电动车资金奖励政策的通知》,对符合本市纯电动出租汽车更新要求的出租汽车经营者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上限为7.38万元。补贴车辆需“具备充换电兼容技术,以快速更换电池为主”。

这个金额相当于出租车的电池价格,这也意味着承担了电池成本。这项补贴政策到今年(2020年)年底结束。

在出台此项补贴之后,整个2019年,出租车行业在电动化转型上充满着高于往常的活跃气氛。

但2020年初,疫情改变了所有的预定节奏,原定的2万辆目标被迫放缓。这也导致目前北京市场上支持可换电出租车仅为10000辆左右,实际运营车辆7000辆,而每天真正去换电站换电的出租车为3000辆。

另外,出租车市场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出租车司机数量每年减少,很多出租车公司现在很难招人,这将大大影响整体出租车的运营数量,最终影响换电规模。

因为网约车的兴起,出租车受到冲击和冷落已有多年。很多网约车平台不把出租车作为优选的叫车选项,这就导致出租车司机从平台接单的概率缩小。乘客已经习惯用手机APP叫车,站在路边招手的模式已逐渐消失,这让出租车司机更难拉到乘客。

出租车原本的一部分市场已被网约车占据。这一矛盾产生多年,尤其在疫情期间客户稀少的情况下,司机接不到单,双方的冲突更为激烈。

汽车商业评论在北京访了8位出租车司机。除去每月要交的份子钱5175元,他们的平均收入在4000元-5000元左右,日工作时长在12小时以上,全年无休,月收入6000-7000元的司机工作时间更长。

“和几年前相比,出租车司机收入几乎没涨,他们的社会地位逐年下降。他们想转行,其实没什么职业可选,一般去开网约车,或者做园林工人,他们愿意干这个,至少收入和开出租差不多。另外就是疫情期间,有些村子要值班人员或者测体温,很多司机去做这个。但大部分的人还是坚守在这个岗位,不然,这个行业就乱了。”一位出租车公司的工作人员说。目前他们公司的司机流失率每年是10%。

他们目前的希望是等待做些什么。

换电站怎么盈利

“目前北京奥动处于亏损状况。从公司整体的经营角度来讲,还属于战略投资阶段,因为换电站是按适度超前建设原则,换电网络先行,才能确保有用户愿意用这个车。目前电动车的匹配还没有完全起来,但是当车辆保有量上来以后,随着换电网络的健全,这块业务肯定能实现闭环。”了解换电行业的资深人士说。

据媒体报道,北京奥动目前处于持续亏损状况。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1-4?月营业收入361.08万元,净利润亏损1912.22万元。

换电站的建设成本远超过充电站的成本。

充电站的成本主要包括充电桩设备和配套,配套是指主材、辅材和人工。拿120kW的直流电充电桩举例,按目前行业标准,一般平均1kW的成本为450元,120kW就是为54000元,单桩的配套费用平摊下来为7000元-10000元。

所以,一个120kW充电桩成本不到7万元。如果一个站点配置10根120kW的充电桩,总输出是1200kW,总成本大概为60万元左右,其中不包含电力增容费用。

而换电站总配电功率为1200?kW左右,投资总成本高达600万元左右;这里的成本同样包括设备、电池以及相关的配套,配套指土地租赁、人员和电力配置等。

由此对比,同等输出功率,换电站的建设成本是充电站的10倍左右,但另一方面,换电站的服务效率又高出充电站的数倍。这就是说,同功率的换电和充电站,换电站承接的车辆数远远高于换电站。

北京奥动换电站的布局,按照北京市的要求,主要分布在五环内的重点地区,其中包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首都机场、大型居住区等。

之后,随着各站点的使用率情况,北京奥动进行二次调整。最后根据整个投资回报率,综合数据的测算,以及未来出租车增量的发展和需求,统筹规划整个的换电网络。

和充电不同,北京奥动换电的费用是按公里收的,每公里0.35元,目前所有站点统一价。充电是按所充的度数收,每个充电站的收费都不一样,同一家公司不同位置的充电桩也不一样。

充电的费用由基础电费加服务费组成。服务费最早制定时是根据当天92号汽油的15%来定价的,大概在0.8元左右。现在服务费已经完全市场化,由运营主体自行制定。整个北京市,服务费平均价格在0.6元-0.8元。

另外,每个区域的电费价格也不同。“电费加上服务费,我们在太阳宫这边的小区峰时是1.8元,谷时1.4元,平时1.6元。星星的定价策略是不超过2元,一般稍低于市场价。电价高的地方,我们就把服务费降一点,电价低的时候,服务费就调整得高一点。”星星充电的运营总监唐晓猛说。

换电按每公里0.35元收费,之前很多出租司机抱怨比充电贵。私车电动车百公里耗电为13-20度不等,如果需要充200公里,按15度、电费依据最高2元计算,车主要花60元充满。换电的话,补200公里,司机要花70元。

两者是有差距,但不至于天壤之别。另外,0.35元每公里包含了司机所消耗的空调和暖风费用,北京奥动不再加价另收此项费用。

目前,星星充电在芍药居的太阳公元小区里装有24根充电桩,单桩日均充电量在100度左右,这几个桩加起来,日平均使用在2000度电,收入在600元左右,扣除人工费用,剩下就是纯收入了。

“充电桩里面有很多业务。单是服务费这一块,我们的营收已经持平。如果再加上别的方式,比如主机厂冠名、客户租桩,还有专题广告和APP上的广告,我们是盈利的。另外,如果没有国家补贴,我们现在比较优质的充电站也同样可以盈利。”唐晓猛说。

但对于北京换电来说,盈利前景需要大力相助。目前换电运营收费高的原因除了电费能享受免除基础电费的优惠外,换电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国家没有补贴,充电在这两方面都有补贴。

今年随着工信部对换电业务的公开支持,所有换电从业人员正期待出台在基建和运营上的补贴政策,就像当年对充电一样,由此缓解资金压力。

根据奥动换电APP运营数据和市场了解,广州的换电站是28座,服务车辆超过3000辆,几乎每个站都是饱和运营的状态。加上广州的建设和运营补贴,奥动在广州的换电业务盈利模式更清晰。这其中广州市给予了很多支持,如果全国市场能够参照广州的商业模式,换电能够实现车企、用户、换电运营商等产业链的闭环,就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我个人觉得换电还是有前景的,而且可以长期存在,它跟充电不冲突,双方是互补的。在换电模式下,能有效地解决解决司机充电的等待焦虑和里程焦虑。另外,我们把换电站作为多品牌电池的一个集中地,为不同品牌的电动车提供换电服务,这是我们长远的一个,目前正在规划当中。”某家整车企业新能源部门的高层说,这家企业已启动换电业务。

北京市对出租车“油改电”7.38万元的补贴将于今年底到期。可以预测的是,将会有新的补贴政策出台。而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不管是换电还是充电,他们希望的是收入有所改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基建布局充电桩,其实是在建一张网

随着换电技术日趋成熟,用户口碑不断叠加,车电分离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换电模式的展时代即将到来。

文/《汽车人》管宏业

在经历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后,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有了最终定论。不久前,院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从顶层设计上为未来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续航里程短以及充电难是制约新能源车发展的最大焦虑。“发展规划”提出,对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同时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作为国内换电模式的最大拥趸BEIJING汽车来说,新政无疑为其发展注入全新动能。至今年底,BEIJING汽车目标投放3万辆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累计建成300座以上换电站,规模全球第一。

随着换电技术日趋成熟,用户口碑不断叠加,车电分离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换电模式的展时代即将到来。

用了都说好

实际上,早在今年政策正式力推前,多地“的哥”已经率先尝到了换电模式的甜头。

新能源车推广过程中,出租车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标志性。由于使用强度大、操作时间长,能不能过得了出租车这一关,可以视为对电动车的终极考验。

在此之前,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充电站不好找这三个问题,是困扰出租车司机们的“三座大山”。

而换电模式有望彻底搬掉这“三座大山”。所谓换电模式,也就是不需要对车辆充电,直接更换另一块充满电的电池,装好就能用,类似于之前手机换电池一样的道理。

听起来不错,用起来也不错。前不久,记者在位于北京南四环的BEIJING汽车换电站,与多位换电出租车司机进行交流,听到了一线用户的真实声音。

“换电又快又方便”

陈师傅开的这辆?北汽新能源EU260换电版已经行驶超过10万公里,当问起对换电模式的使用体验时,健谈的他打开了话匣子。

“油车和加气车都开过,刚开始选择换电车时还有点担心,不过这两年开下来,感觉还真不错。主要是换电又快又方便,日常运营安排非常灵活。开换电车后,就基本没有因为没电而丢单。”

聊天的功夫,车辆从进入轨道槽到换电完成,用时不到3分钟,这甚至要少于燃油车加一次油的时间。

“开这车心里踏实多了”

王师傅刚接手EU300换电出租车还不到一周,就已经非常满意了。照他的话来说,“开这车心里踏实多了”。此前他驾驶的电动车,没有换电模式,只能找充电桩充电,每当仪表盘上黄灯亮时心里就慌,“感觉一天心里尽想着充电了。”随着车辆续航能力增加,尤其是换成EU300换电版后,续航里程大大增加,每天换一次电足够保障一天行驶。如今就算遇上仪表盘亮起红灯,心里也有底了。

“开这车省钱又省心”

“其实在接车之前也犹豫过,电车没了油补,就相当于份儿钱涨了1000多元,能多挣出这么多钱吗?”张师傅的话代表了相当部分“油改电”司机的顾虑,但这种顾虑没多久,他就彻底倒向了换电车。

“以前开油车,每公里最少也要0.65元;而现在这车,0.35元/公里的电价,意味着一个月开6000公里就能省下1800元,去掉油补还多挣400多。最关键的是,趴活的时候也敢开空调了,省钱又省心。”

短短半个多小时,已经陆续有八九辆车完成了换电,3分钟就能满电,一点不耽误功夫,更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难怪司机师傅们对北汽换电出租车和换电模式,众口一词都说好。

政策更给力

尽管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大国,但过去两年新能源车发展却遭遇不小的瓶颈。特别是今年前九个月,新能源车增幅落后于大盘,表现出后继乏力态势,有必要从政策层面再添一把火。

实际上,从燃油车发展升级到电动车,改变的不仅是动力源那么简单,而是从基础设施到服务保障,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而换电模式所推动的换电站建设,有望成为这个生态系统里最快捷、最有效的一环。

过去几年里,包括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用户对换电模式的评价,成为政策制定的可靠依据。前不久通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的内容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

事实上,今年两会期间,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范畴。此外,今年9月,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在内的20家单位签署了《构建新能源汽车“车电分离”模式生态圈联合声明》,标志着车电分离生态圈正式成立。

在换电模式明确得到国家支持后,地方的新基建后也已将其纳入其中。今年6月,《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在建设智慧应用基础设施上,要推进人、车、桩、网协调发展,到2022年新建不少于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100个左右换电站;今年5月,上海市提出,到2022年,新型基础设施将成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包括新建10万个充换电终端设施。

在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换电站建设和换电模式将在未来两年进一步展开。虽然现阶段换电模式还存在一些待解决问题,但经过过去数年发展,已经摸索出来适合应用的场景、适合应用的车辆,在政策推动下,换电模式加速驶向新能源产业发展高速路。

北汽新生态

政策利好、用户说好、技术向好,应该说,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正聚集了天时地利人和,进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风口之上,闪耀着BEIJING汽车的影子。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投入最早的企业,早在2015年,北汽集团首开行业先河,针对出租车市场推出换电模式。目前,BEIJING汽车在全国19个城市建成换电站213座、在建50座,运营换电车辆1.8万余辆,数量全球领先。

同时,BEIJING汽车还致力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BEIJING汽车通过合资合作推动建设公共桩5.4万个,自建私人桩11万个;全国累计建成公共桩55.8万个,私人桩76.3万个,是当前主机厂中建桩数量最多的汽车厂家。

仅在北京地区,BEIJING汽车就已投放了换电出租车8256辆,五环内及重点地区建成122座充换电站,覆盖北京五环区域、大型居民区、机场周边等区域,形成了城区平均服务半径2.78公里、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有力保障。此外,在杭州、郑州、广州、厦门等多地,BEIJING汽车的换电模式也受到当地和运营企业的支持。

谈起换电模式的前景,北汽营销公司总经理李一秀不仅充满自信,更满怀期待。他告诉《汽车人》,换电模式一定能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突破口。

在他看来,各方对BEIJING汽车换电出租车的反馈可概括为“四个满意”。乘客满意:换电车型作为纯电动车拥有出色的静谧性、平顺性,能够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感;司机满意:换电仅需3分钟,有效延长了载客时间,改为换电车辆后每个月收入有所提升;运营公司满意:BEIJING汽车对换电模式服务层面的快速响应和保障力度,得到运营公司一致认可;满意:北京市交通委等部门认为,BEIJING汽车换电出租车的成功推广,标志着北京市纯电动出租车的推广工作进入到快速发展期,是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

“更重要的是,‘换电’模式不是BEIJING汽车一家在战斗,已经得到更大范围的行业认同与参与。”李一秀说道。目前,BEIJING汽车联合了整车、光伏、储能、电池、车辆运营等合作伙伴,整合了上下游产业链,包括奥动新能源、普莱德电池、滴滴、华为、银建等,以开放共享的精神,携手共建换电生态。

大变革孕育新机遇,李一秀相信,随着换电技术日趋成熟,换电模式得到更多共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春天”将真正到来。(文/《汽车人》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北京新能源汽车如何充电

撰文?|?辛西娅?编辑?|?周长贤

充电桩的建设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市场潜力巨大。

得益于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刺激,我国成为了全球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最快的国家: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先进充电技术不断突破、新运营模式不断涌现、充电设施服务网络趋于完善,有力地支撑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

“过去,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经过近10年的努力,这一任务已基本完成,解决了充电设施有无的问题。”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刘永东看来,“下一个10年,充电设施应让消费者体会到新能源汽车科技革命的优势和充电设施助力能源革命的转变。”

用百亿投资撬动万亿市场

2019年末,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10年,我国充电桩建设仍然存在6300万台的缺口,预计将形成10253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不过,截至2019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417.4万辆,全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1.9万台,车桩比从2016年的4.6:1下降至3.4:1,但与1:1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我国公共充电桩从2015年的5.78万台增加到2019年的51.64万台,而私人充电桩从2015年的0.80万台增加到2019年的70.30万台,年复合增速高达206.17%。

即便如此,私桩的建设距离目标完成率仅为16.3%,与现有规划还有360万台的缺口。

于是,在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潜力下,各路资本再次强力加码充电桩市场。如果加上资本以及相关企业投入,业内预测,2020年充电桩全行业的投资突破百亿元。

数据显示,目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四家国内充电桩巨头的投资已近60亿元。

而汽车生产商也和充电桩企业不断增加合作粘性。5月20日,宝马公司与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通过直接接入国网充电网络,实现充电桩数量翻倍的目标。6月3日,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涵盖充电技术研究和创新、充电服务产品合作和推广、推动新能源车用新能源电力三大方面。

除上述专业充电运营商和车企外,华为和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企业也闻风而动。

今年4月,华为推出了HUAWEI?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以强力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目的是成为电驱、充电及电池管理系统等智能电动方面的“增量部件”核心供应商,并试图解决充电行业运营成本高、设备生命周期短的行业发展困境。

此后不久,华为又与特来电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将通过全面合作和共享,推动桩联网建设和智能充电业务发展,要将充电桩打造为数据接口。

阿里巴巴则选择用入股的方式来布局新基建的风口。3月底,蚂蚁金服旗下全资子公司投资聚焦停车场场景下的充电桩运营商“简单充”,成为其第二大股东,紧靠政策提出的新基建做布局。

支付宝也宣称,目前已经覆盖全国95%以上的电动汽车充电桩网络。包括特来电、星星充电两大民营充电运营商,以及联行科技(含国网)、快电两大聚合充电平台,已经全部登陆支付宝,通过小程序开设了充电服务的“办事处”。

由此可见,科技巨头的入场,可以为充电桩行业带来更多的增值空间,并且有望解决长期困扰用户的充电效率低、充电桩质量差、支付环节繁琐、计费模块不够智能等问题。

继新基建政策出台后的两个月时间,地方的建桩热情再次被点燃。北京、上海、天津、三亚、江苏在内的多个地区又先后出台了充电桩建设方案。

6月10日,北京市发改委新基建行动规划提出,推进人、车、桩、网协调发展,制定充电桩优化布局方案,增加老旧小区、交通枢纽等区域充电桩建设数量。到2022年,新建不少于5万台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100个左右换电站。

此外,上海也提出将新建10万台电动汽车充电桩,江苏明确今年将投资约3.7亿元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在今年底实现车桩比2:1。其余地区根据各自情况,也都在充电桩项目上做了相应投入。

建桩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张网

纵观充电桩行业的发展,与很多新兴行业一样,都经历了从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运营的进程。

早在2009年,国家电网就凭借自身优势率先开启了充换电设施的布局。但直到2014年,充电桩行业才向社会资本开放,开启了一轮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跑马圈地”的时代。同年,特来电与星星充电成立,并逐渐成为行业巨头。

不过,2017年以前,充电桩生产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产品相似度高,产品与商业模式的差异不明显,大部分企业倒在了粗放经营的模式下,而活下来的公司仅仅是在勉强支撑。

进入2017年后,电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中小运营商开始大批量涌现,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不过,一方面充电桩生产企业受到来自下游客户的价格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设备价格不断下降致使产品毛利率呈逐年下滑态势,充电桩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持续压缩。即便是全国最大的充电服务运营商特来电,2019年才实现首次盈利。

这一时期,活下来的充电桩生产运营商开始进入合作融合期,形成与整车企业、运营公司、共享出行平台、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局面。

2018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特来电、星星充电以及特来电成立合资公司北京联行科技,试图解决行业互联互通问题。

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冲击,充电桩行业面临经营危机,2020年仍在运营的企业不及2017年的50%。

如今,随着新基建政策的落地,充电桩行业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青岛特锐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经理赵健认为,充电网是具有物联网属性的新基建基础设施,深度链接着“人、车、能源”,并保持实时在线和高强度交互;充电是电动汽车链接的刚需,是规模化发展电动汽车的基础支撑,可以把“车联网、能源网、数据网”深度融合到一起,形成“新型工业互联网”,是工业互联网最大应用场景。

赛迪顾问有限公司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新时期的充电桩建设,应该与智能电网、物联网、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打造“车—桩—电网—互联网—多种增值业务”的智能充电网络。

因此,基于产业生态和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现状,充电桩与5G、物联网等将进一步融合发展,呈现出智慧充电桩、V2G、大功率充电站、私桩共享等并行发展的趋势。

首先是推出智慧充电桩。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充电桩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充电桩的智能网联化,云端可以获取充电桩的状态、充电数据、损坏程度等情况,对其进行实施监控;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搜索充电设备的位置,并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系统访问和充电缴费。

其次,利用V2G技术来实现电动汽车和电网之间的双向通信和双向能量流,这样就可以有效管理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过程,减少电动汽车负荷对电网的冲击,同时充分利用电动汽车电池增加电网能量管理灵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建设大功率快充站。直流快充站满足临时性、应急性充电需求,大功率充电是其关键支撑技术。大功率充电技术可实现“充电10-15分钟、续航300公里”,增加充电的便捷性。

据了解,国家电网现在正在加快大功率充电、即插即充、能源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研发应用,V2G技术攻关和商业模式探索。深圳市车电网络有限公司未来也将着眼于实现“车-桩-网”的友好互动,促进V2G等技术实用化落地,让电网的调控手段更加丰富灵活,连接“人-车-生活”,实现配电网同上下游产业业务的跨界融合。

最后,由于目前私人充电桩的配建因难以进入小区等阻力因素,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城区里建设比例较低,私人充电桩共享化可以满足部分电动车主的充电需求。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北京2022年将新建2万个充电桩 换电站30座

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借助公用充电桩进行充电,另一种是使用自家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以下具体说明。

1、利用公用充电桩进行充电∶

截止到2019年8月,随着社会上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和数量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的公用充电桩也进行了大量的设置。用公用充电桩进行充电时,要注意分清快充和慢充。一般来说,在用公用充电桩充电时使用快充即可,在1-2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可以将车辆充满电,不耽误汽车的正常行驶。使用公用充电桩充电时比较快速,但是需要到专门的充电区域进行充电,在没有公用充电桩的地方不是很方便。

2、使用家用充电装置进行充电:

使用家用充电装置充电比较安全,花费也比较少。但是充电速度比较慢,充一次电一般需要8-10个小时。

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新能源汽车充电时,充电器和插口一定要插严,确保用电安全。

2、不要到新能源汽车电池完全没电时再去充电,既损伤电池又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新建7.8万充电桩,基建“狂魔”又上线

易车讯?近日,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为了推进北京能源绿色低碳智慧转型,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将会在2022年新建各类电动汽车充电桩2万个,换电站30座,以便更好的满足纯电、插混等新能源车的补能需求。

据悉,在2022年中,北京市将会继续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其中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不低于19%,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达到98%以上,继续提升能源系统集约高效利用水平,还将加快油品设施布局优化和升级改造。

除此之外,北京市还将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除了提升新能源车电力补能的便利性外,还将统筹布局制、储、运、加、用氢能全产业链,推进京北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京南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北京市针对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的深入,以及产业化规模的增加,未来在城市汇总,也许还会看到更多使用氢燃料电池家属,以及拥有直接燃烧氢燃料发动机技术的汽车出现,作为纯电动等新能源车的补充。

想了解2022年5月国内汽车销量?可通过易车App“销量榜”随意查询,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接下来,易车App 6月销量榜盘点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六年60亿元,除了建成全国最多的充电桩,特来电还干了啥?

作为21世纪的实至名归的“基建狂魔”,中国在高速公路、铁路网建设上拥有世界领先的水平,建造了诸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三峡、北盘江大桥等世界一流的大型超高难度工程。一系列工程的启动,不仅拉动了内需,也让社会经济进入快速的时代。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老基建的作用逐渐减弱,对于基建投资来说,除了要有让人满意的速度,更需要契合时代的结构。

也就是最近频繁提及的新基建,包括大力发展5G、AI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

4月14日,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启动新一轮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作为科技基础工程,充电桩建设不仅是为新能源车提供补充能源,同时也是车联网信息流的重要接口。

业内认为,国家加快充电桩建设,不仅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车型,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而且代表着中国技术不断探索发展,大功率充电、有序充电与电网的互动等新技术也在逐渐落地。

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新能源汽车消费受阻,国家相继出台修改汽车准入办法和购置补贴延长两年等政策,同时也需要帮助消费者解决充电难、充电速度慢、续航能力低等问题,最大程度上消除消费顾虑,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据统计,截止今年1月,国内充电桩保有量为124.3万个,车桩比约为3.5:1,远低于规划的1:1。而根据初期预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能在2025年达到700万辆,如果保持目前的充电桩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国内的充电桩缺口依旧很大。

按照“新基建”规划,2020年将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到2025年建设超过3.6万个充换电站,以达到全国车桩比1:1。与此同时,各地也出台相关政策以加大对充电桩建设项目的支持。

对于开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国网方面表示,目前已开工的项目对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带动产业链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开工项目建设充电桩2000余个,总设计充电容量109MW,能够为约1.2万辆商用、乘用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将直接带动汽车购置消费30亿元,刺激电源类产品、零配件生产制造、车后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需求。

此外,根据测算,国网在全年布局的充电桩项目将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过20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链条长的特点,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新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充电桩建设大规模重启,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充电桩,行业机遇期显现,优质的产品智能化程度高,未来应该能更好打开市场。”业内人士如是说。

另一方面,因为汽车产业链比较长,电动汽车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又与能源转型结合起来,是国家大的发展方向。但从去年开始电动汽车市场方面受到一定挑战,滑坡也非常厉害。在疫情期间要拉动内需,‘新基建’的发展、充电设施建设就成为重要的方面。

今年3月,中央部署加快“新基建”建设,涉及的七大领域中包含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此后,该领域发展加速。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电网发力充电桩,一方面是“新基建”带来的“政治任务”。目前油价下跌和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使充电桩实现盈利难度加大,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两大电网承担起投资拉动内需的任务。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国企,充电桩建设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两大电网的业务关联性较强,能够推动电力事业发展,因此,其本身也有动力。

“建设量大了,布局也更合理。总的投资规模增加,包含充电设备、配套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带来建桩的招标量增加,相关企业也会从中受益。”业内人士分析说。

这就是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不同之处,新基建是与产业化应用配套推进的体系化,既承接了传统基建稳增长的属性,又具有助推创新、推动投资效率边际递增的功能。可以预见,在疫情的冲击之下,“新基建”将持续发力,发挥稳经济和稳就业的效用,充电桩建设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写?|?汽车有智慧?王得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之家 先锋对话]? 经历了漫漫长夜,充电桩行业终于迎来曙光。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内的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让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异常振奋,他感到充电桩市场发展即将进入新阶段,更让他振奋的是,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建设充电桩”首次被列入工作报告。“天亮的比想象的要早”,他感慨道。

5月底,在特锐德青岛总部,于德翔接受了汽车之家专访,从充电桩到充电网,从新基建到工业互联网,从企业文化到生态体系,于德翔向我们分享了,他看得到的充电桩市场未来图景,以及特来电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方向。

◆ 政策加速发展 充电桩市场重燃战火

充电桩行业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来。2009年我国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面向公共交通领域的试水开启;2013年新能源汽车正式向私人领域推广,规模化的充电桩需求也随之而来;2014年被认为是充电桩市场发展的元年,社会资本纷纷涌入,特来电也在这一年正式成立。

特来电依托于母公司特锐德创立,后者是一家电力设备企业,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布局充电桩业务对于特锐德来讲,是在电力行业的纵深拓展。

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前景美好,但多数玩家进入这一行业之后,才发现深不见底,建设一个充电桩要协调土地、电容等多方,而充电桩建成后又面临着新能源车保有量少,充电效率低等尴尬问题。于德翔计算,在发展充电桩业务的六年中,特来电已投入60亿元。

在过去的几年里,充电桩市场经历过资本蜂拥而入、经历过野蛮扩展、经历过冷静反思,如今来看,70%的玩家都已经退场,特来电正是坚持下来的企业之一,并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充电桩运营商。截至目前,特来电已投建27万个充电桩,已建成并运营16万个,占比全国公共充电市场份额41%。

虽然经过六年的历练,苦苦坚持的玩家已经寥寥无几,近期政策释放出的利好信号,正在让整个行业重新燃起信心。上半年来看,国网、南网先后宣布增加投资,国网明确表示,全年将投资充电桩建设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南网则未来四年内,投资251亿元投建充电设施,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星星充电表示,预计今年将投入10亿元建设充电网络;宝马集团宣布,年底将在中国市场建成超过27万根充电桩……充电桩市场的“二次战役”似乎已经打响。

◆ 护城河足够宽 充电网是核心壁垒

虽然“枪声”已经传来,但于德翔认为特来电的护城河足够宽。表面上看,特来电的优势是布局了全国最大基数的充电桩,而实际上充电网才是其核心的技术壁垒。特来电在2016年就已经确立发展充电网的技术路线,到今天已经基本成型。

充电桩和充电网有何差别?于德翔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充电桩是单纯把电充到车里的物理插头,而充电网则是将几十个、上百个充电桩进行物理化链接和智能化改造,形成的一个区域内的微电网。两者的核心差异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充电网具备能量双向流动的能力,第二,充电网的数据和信息交互更深。

更具体的来说,充电网可以分为四层:底层是设备网,即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充电桩;二层是物联网,充电桩连接着智能微网、配电网、电动汽车等物联网设备;第三层是能源网,即充电桩对上连接能源供应,对下输送给汽车和用户;第四层就是数据网,包含汽车、电池、车机的数据,风、光、水、电网的能源数据,以及用户的充电、消费、支付等用户行为数据等。

目前来看,充电桩的集中管理、运营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其他充电桩企业也纷纷开始打造平台化体系。于德翔认为,相比之下,特来电起步更早,且形成了较成熟的充电网模型和体系,不但具备最大的充电桩网点布局,还自主研发了十大应用云,构建了生态体系中互联互通的大数据平台。这些先发优势,其他企业短时间内很难追赶。

对于特锐德的后续发展,于德翔概括为“一机两翼”战略,充电网只是两翼其中之一。由于特锐德是从电力设备的生产制造起步,短期来看,这部分业务仍将是其主体,两翼中的另一翼则是“新能源微网系统”,它的核心业务是能源管理,于德翔给这个品牌命名为“特温暖”。

在这样的整体战略下,特锐德未来的盈利模式将主要有三部分:设备制造、充电运营以及数据增值。于德翔介绍,当前的财务结构来看,特锐德毛利润至少有60%来自于设备销售,30%是来自充电运营,只有不到10%来自于数据端的收入。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的发展,营收结构预计每年可能有10%的幅度变化,比如,“明年设备制造收入比例会减少10%、第二年减少20%、第三年减少30%,与此同时,后两者的比例逐年增加”。

从制造到运营、到数据增值服务,特锐德正在打造一个闭环的商业模式,下一步来看,如果这三块业务可循环,这一商业模式就真正成型了。

◆ 充电网背后的工业互联网场景

“充电网将是工业互联网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打造充电网背后,特来电的更大梦想是构建以充电桩为链接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工业互联网这不仅是特来电的梦想,也是青岛的城市梦想。

2020年5月,青岛出台《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以及《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希望通过三年攻坚,将青岛打造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曾谈到,消费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上半场,它重塑了商业的形态,而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下半场,必将重塑工业的形态。消费互联网是以消费、社交、支付、电子商务为主体,工业互联网是以大数据、智能制造、物联网为依托。

工业互联网将以全球工业为依托,通过全球工业系统的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将人、机器、数据链接起来,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跨越发展,实现供给与消费的高度融合。

立足青岛,特来电想要构建的是一个面向全国的工业互联网场景。于德翔解释背后逻辑,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是汽车,世界最大的工业消费也是汽车。电动化让汽车由一个机械产品变成了电子产品,这就让车辆的链接和交互成为可能。

充电场景又具备最广泛的连接和交互过程:汽车的大数据、电池电机电控的大数据、用户行为大数据、能源大数据都能够收集到充电网,并在云端分析、转移、应用。智能充电网将链接起汽车、能源和用户,形成“互联网、车联网、能源网”三网融合,这有可能成为未来最大的“工业互联网”,进而催生第四次工业革命。

主机厂拥有自己品牌的车辆数据,充电网则拥有平台上所有品牌、所有车型的数据。在车辆从工厂下线之后,充电网就成了每天与其产生连接和交互的最大场景。也就是说,“谁占有最大的充电网,谁就拥有最大的入口和数据,谁就能率先搭建起最大的工业互联网”。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不足400万辆,当按照工信部规划达到1000万辆、5000万辆,大数据和入口的价值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特来电充电网当前接入产业链及生态互联互通平台236家,日均数据量6TB,合作方包括汽车制造商、车辆运营平台、平台等。

◆ 企业文化是生态的土壤

方向对了、风口来了,对于德翔来讲,下一步最关键的,就是要带领团队打造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体系,他表示,整合能力将是一个重大挑战,挑战的核心在于:能不能给他人赋能,“如果只从别人身上获得利益,生态肯定做不成,要充分考虑如何给客户创造价值、创造服务、创造需求”。

“这个行业里有大树,有小树,还有小草,还有小花,搭建这样的生态,要将所有相关的产业、人群和整合到特来电平台上,共同为平台赋能,同时也能在平台上获得价值和利益”。

于德翔认为,企业文化是一家企业内生性的力量,是一个生态体系建立的土壤,能源源不断的为生态提供活力。在特锐德的企业文化里,有一个亮眼的关键词,叫“命运共同体”文化,强调了“平台共创、责任共担、价值同享、命运同舟”的理念。在他看来,只有打造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用企业文化滋养整个生态,才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于德翔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有着10余年电力行业从业经历。2004年,于德翔正式创立特锐德,并用5年时间,将这家企业培养成创业板第一股,特来电则是在特锐德业务基础上的“二次创业”。

回顾整个职业生涯,于德翔所作的事业都没脱离“电力”这个关键词,“我从大学毕业一直搞技术、搞产品,对这些东西来自于喜欢,喜欢的东西就愿意思考,思考多了以后,就容易想别人想不到的,可能就容易能够找到一些新的机会”。

今年3月,特来电获得约13.5亿元A轮融资,这给特来电后续的发展准备了。对于下一步的发展,于德翔很有信心,“没有山、没有水挡着你,也没有雾霾了”,他认为,特来电今年战略的核心,就是把握好发展节奏、整合足够来实现目标,“第一阶段看的是方向,第二个阶段就是怎么冲着目标使劲干,而且要跑的又好、又快、又健康。”

编辑总结:

过去几年,充电桩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如今,它正迎来重大转机。在于德翔眼中,政策的利好会加速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充电桩行业已经走到转折点。对于特来电来讲,下一阶段要继续完善充电网建设,包括充电桩的布局、前瞻技术的研发、生态体系的搭建等方面。

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于德翔回答问题的节奏不急不慢,仿佛所有未来的图景已经在他的脑海中,他说,在看到“建设充电桩”被列入工作报告后,他问了自己十个问题,并笑称是“十大灵魂拷问”,回顾了六年来的发展,他坚定的认为,充电桩市场的曙光真的来了。(文/汽车之家 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