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之便携式户外储能的风险与机遇

2.储能行业前景

3.储能专业就业前景

4.储能:新能源发展+政策双轮驱动,三条主线收益,行业步入快车道

5.新能源储能技术有什么前景?

新能源储能概念_新能源的发展趋势之储能行业

随着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兴起,锂电池作为主流储能技术发挥重要的作用。

未来锂电池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并且预计将会持续增长。随着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对储能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锂电池作为当前最主流的储能技术之一,将在未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全球锂离子电池储能累计装机量预计将进一步增长。

到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储能累计装机量可能超过730GW,其中中国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累计装机量将达到160GW。这反映了锂电池及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也将推动锂电池需求的增长。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4年将达到1590万辆,渗透率提升至21%。电池材料产业链在资本开支逐渐结束后,盈利有望触底反弹,尤其具有全球化布局的龙头企业将有望受益。

新能源之便携式户外储能的风险与机遇

1、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主要需求和挑战。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本文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现有能源生产结构、电力装机、能源和电力消费的特点,主要结论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将是现有火电的两倍左右。需要调整现有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配置适当的储能容量;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和氢能具有竞争力,但抽水蓄能受地理环境限制,锂离子电池受锂资源限制,氢燃料电池受铂资源限制;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需要考虑多种储能技术储备。

2、新能源汽车动力燃料具有低污染、可再生的特点,其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青睐。我们的政府更新能源汽车被视为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抢占新兴市场战略制高点的“新动力”,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车商业化进程。十多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根据中国汽车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09年的480辆增加到2020年的136.7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来源:汽车市场。虽然近十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但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仍然很低,包括2020年的纯电动汽车包括机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仅为5.4%,与中国政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一致035提出的“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20%左右”的长期规划目标还远远不够离这很远。

4、如果不能商业化,新能源汽车就不会得到广泛应用。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在重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央高度重视如何推广新能源汽车并实现商业化。尤其是2019年7月以来,补贴大幅下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产生双重影响。仅12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总量同比增长分别下降了 30.3% 和 27.4%。 2019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同比下降4%,为十年来首次同比下降。针对这种紧急情况,国家首先之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如取消各地区新能源汽车限行限购,将新能源充电桩列为新基建项目,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购置税延长两年,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

5、氢气燃气轮机、氢气冶炼等相对成熟的路线技术具有支持未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费的潜在优势。分布式蓄热、压缩空气储能、非贵金属催化氢燃料电池、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技术具有技术经济性 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储能技术也有良好发展空间。

储能行业前景

通过各大新闻传媒获悉,目前国家给予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非常大,随着 社会 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越来越匮乏,这就促使了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已呈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便携式户外储能隶属于新能源的一个小类目分支,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产生新的能源,它只是新能源的延伸运用,鉴于国家政策及能源的发展方向,许多电芯制造及Pack商、适配器厂家、移动电源制造商、PCBA方案商等相关联行业的大佬纷纷选择入局户外便携储能产品。

很多人或许并不了解便携式户外储能是什么样的产品,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容量放大版的“充电宝”,区别在于“充电宝”仅能给直流电子产品供电,而户外储能不但有“充电宝”的功能,还能直接给交流电器、电子产品直接供电,它能把储存在电芯的能源直接转换成230V(110V)的市电使用,让家庭电饭锅、风扇等交流电器、电子产品直接搬到户外使用,其相对于酒精、气罐、煤等传统能源而言更环保、更便捷,且可以重复循环使用。

综上所述,便携式户外储能是一个有大好前景的产业,但是依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入局仍有不小的风险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的电子技术方案发展迅猛,但沉淀不足,致使产品的生产制造不良普遍性偏高,批量生产的直通率极低。

便携式户外储能的电子技术分为两大块,一部分是AC逆变部分,另一部分是DC主控部分,这两部分的技术至少10年前就已存在,AC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不间断电源UPS上或新能源 汽车 的逆变部分,DC则是移动电源(充电宝)上,AC部分+DC部分整合在一起的应用方案,就是现在的便携式户外储能的电子技术方案,其技术易难度大概可分为0-500W-1000W-2000W-3000W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技术瓶颈需要突破,大概发展历程如下:

2019年以前便携式户外储能仅有限的几家在做布局,且功率基本在500W以下,小部分的PCBA方案商则处于萌芽摸索阶段,并不能完全整合这项运用,处于研发测试阶段;

2020年更多的方案商投入便携式户外储能行业,500W的方案技术基本都已出样机,但是真正批量投产的并不多,有部分方案商开始将技术主力放到1000W以上的方案技术突破,此时1000W以上处于研发测试阶段;

2021年产业相关联的技术方案商基本都投入便携式户外储能行业,500W已发展成公模公板,在市面上已可以轻松获取能用的方案,且1000W的方案大部分方案商可批量投产,并没有因为2020年Q4阶段开始缺芯影响其发展进度。不仅如此,原来方案是AC单向输出功能,已发展为2000W的AC双向输入输出功能均已实现。

2022年技术发展预测,上半年度1000W公模公板普及,下半年度2000W内双向输入输出公模公板普及,3000W的方案开始批量投产。

每一个技术性的突破到成熟都需要时间,但是从上面进程可以看出,方案商普遍在功率的技术突破上下功夫,想以此来标榜技术领先以占据市场,却忘了停下脚步去优化已开发好的产品。

据业内人士透露,某知名户外储能生产企业的返修退货率到目前为止仍不低于20%,或许数据有些夸大失真,但终归不会空穴来风,知名企业尚有如此高的不良,可以想象那些在人才、技术、测试设备等条件不足的中、小型企业,它的处境会有多艰难。

因此,现在业内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现在的户外储能制造,十家有九家都是在修修补补中出货”,虽然这话有些夸大,但也足以想象其成熟度是不够的,也由此可见,虽然技术已突破,但是想要批量生产出品质可靠的产品推向市场,仍需些时日和技术的沉淀。

二、急功近利的市场泛滥风险,有些人是真正的做企业,有些人是挣快钱的。电子技术方案的普及,虽然想要做一个好的产品有困难,但是想要做出产品已不难。挣快钱的这帮人,趁着行业利好的风头,抓住消费者的低价心理就开始动起心思。

“公模”的普及会降低产品成本,如果是中规中矩的干产品倒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挣快钱的这帮人为追求暴利,其用料和做工的底限会超出你的想象。

1.用料问题,储能的核心物料大致分成电芯、PCBA和外壳三大块。

1-1. 正常使用的电芯应是A品电芯,才能确保其性能、寿命和安全,但是他们使用的可能是B品、拆机回收品,甚至是工厂的残次品等不符合要求的电芯,其材料成本比正常A品电芯至少低30%甚至是50%以上;

1-2.正常的PCBA方案设计含有保护电路,如保护产品的均衡,应急状态下的智能识别与断电等安全防护等,为实现低价,商家会直接去掉这些安全防护电路,仅保留产品的功能实现电路,更有甚者,其IC及其它元器件用料甚至是回收料或是工厂淘汰出来的B品和残次品,其成本比正常的亦至少低20% 以上;

1-3. 正常的外壳用料会有基本的保护功能,就拿塑胶来说就有防火与不防火的区别,正常使用的应该是防火的塑胶原料,但是商家可能使用的是不防火原料,或者是多次回收料,其性能可想而知,且这种用料成本比正常的也要低10%以上。

2.品控问题,正常生产的品控环节相对较复杂,从电芯静止、PCBA老化、成品老化、测试把关等多次去验证产品的可靠性,才算完成品控准予出货,这个环节周期长,测试设备、场地投入高,商家会仅测试基本功能就打包出货,以节省生产制造成本。

以上任何一点都是一款好产品的重中之重,试想下,这样做出来的产品哪有保障可言,轻则只是坏机退换,重则可能发生自燃爆炸威胁人身财产安全,致使消费者对产品、商家失去可信度。在此情况下,真正想做企业,做产品的商家难免会被无辜殃及。

三、产品专利侵权风险,很多企业都是先干产品,待产品干顺大批量出货的技术成熟后再来申请专利保护,但往往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吃亏了,因为市场上有一部分人是只要产品已研发出来或是初具雏形,就已开始布局专利技术的保护申请。甚至有部分人是专注于技术专利的申请,而把产品放一遍,待这个市场成熟,他只要拿出专利来打官司即能坐收渔翁之利。

四、近期材料渠道采购风险,无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疫情,甚至是原始资源的紧缺,都导致了材料采购市场的极度混乱,无论大、小企业都出现了材料成本不可控书面。

拿电子产品常用的焊锡线来讲,2021年1月的含税采购价约160元/kg,截至到2021年12月已是含税350元/kg左右,已经翻了2倍有余。

便携式户外储能的核心材料电芯,约占整机材料成本的45%左右,电芯的原材料基本在1.5倍以上,甚至部分已是3倍或是4倍涨幅,预测2022春节后还将迎来一波大的涨幅。

在这种不可控的环境下,有资金备货者相当于在买股票,如持续上涨或是稳定还好,如发生下跌,积压的库存资金无形中被蒸发损失,且市场不稳定,国家救市出台政策,下跌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无资金备货者,则面临利润压缩、交期不能满足失去客户的局面。

五、资金断链的风险,这是个销售额以亿为单位的市场,正常月出货量做到破10000台,年销售额就可以轻松破亿,10000台折合到22天则每天生产500台就够了,这只是一条产线的产能,还能双休。

如果按成本70%、毛利润30%来评估,则整个年度至少需循环投入7000万的成本才能运转,把这个金额折合到12个月则需600万/月的成本投入,但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数据。

从上述第一、四点所述,无论是物料采购影响还是不良返修风险,甚至是稍重大的品质事件,都会导致运作成本的不可控,很容易面临资金断链问题导致无法继续经营发展。因此,对于资金投入的考量应更加仔细,且风控应急资金需增大。

以上浅见即是目前我分析的便携式户外储能入局的几大风险点,但“风险”与“机遇”都是共同存在的双生子,永远不会单独出现。风险点即是机遇所在,此时的战略眼光布局与企业的运作决策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利”则一举定江山,“害”则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有意向长期致力于户外便携储能发展的大佬们,还是需谨慎评估为妥。

 当然,便携式户外储能一定是个朝阳产业,也是企业的新增长点,只是需做好战略布局并落地执行。关于如何布局,我会在后续文章中略述浅见,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储能专业就业前景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分析如下:培养良好的品德、身心健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系统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知识,能够从事储能、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

并能在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内容:

储能科学与工程,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色和能源与动力产业的优势,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面向国家能源革命的战略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该专业是教育部2020年批准的新兴特设专业。

一是加强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融合创造新领域,三是多行业领域的应用实践。

储能:新能源发展+政策双轮驱动,三条主线收益,行业步入快车道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包括新能源、电力、环保等相关行业。

储能工程与科学专业是一个涉及能源储存和管理的技术领域,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且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持续推进,持续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及对能源效率的要求,都对储能工程与科学专业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储能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变得更加广阔。

随着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普及和发展,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成为重要问题。储能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能够储存和释放能源,使能源供应更可靠和稳定。因此,储能工程与科学专业的专业人才在可再生能源行业中具有很高的就业机会。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电动能源存储需求的增长,储能工程与科学专业的专业人才在电动汽车制造和充电设施建设方面也有较好的就业前景。电动汽车需要进行高效的能量储存与管理,这就需要专业人才在电池技术、充电设备等方面深入研究和开发。

储能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案例

发展趋势: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能源储存技术,如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和氢能储存技术等;- 提高储能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结合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实现智能化和高效管理;利用储能技术进行电力调度和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应用案例:储能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应用案例多种多样,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针对电网的电力负荷峰谷调控,通过储能系统储存电力在高负荷期提供电力,并在低负荷期释放电力,平衡电网负荷和供需差异。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中,通过储能系统储存多余的电力,解决因风能和太阳能波动引起的能源供应不稳定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电动汽车行业中,储能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应用案例是研发和应用电池技术,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

新能源储能技术有什么前景?

获取本报告PDF版请见文末

一是: “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国内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目标明确,可再生能源将加速发展,光伏、风电接入应用比例提升;同时,分布式电站、充电桩、微电网等应用衍生新型生态系统,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均将迎来新增应用需求。

二是: 储能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包括明确规模目标、市场地位、商业模式、优化电价机制以及鼓励配套等方面,为储能创造有效的电力市场及政策支持环境。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将在本篇讨论以下内容:

什么是储能技术 储能的应用场景 全球和中国的储能发展现状 “碳中和”趋势下的储能发展机遇 国内储能政策的持续完善 国内电化学储能发展空间。

电储能是实现电力存储与转换的技术,电化学储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储能即能量的存储;电储能是实现电力存储且包含电能与其他能量形式单向或双向转换的技术(本篇内容主要讨论电储能)。

电储能按照存储原理的不同又分为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两种:

电化学储能是指各种二次电池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和钠硫电池等;

机械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

电化学储能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特别是锂电池储能,具有充电速度快、放电功率大、系统效率高等优点。

我们认为,随着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电化学储能是未来储能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电力系统是储能领域的主要的应用场景

电力系统中储能可提供: 调频、备用、黑启动、调峰、需求响应、峰谷放冲等多种服务,是储能的重要应用领域。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根据应用场景可分为: 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CNESA根据电力储能项目的主要用途进一步细化,将储能应用场景划分为:电源侧、辅助服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侧和用户侧。

除电力系统外,储能在其他应用领域也具备增长空间

通信: 储能在通信基站、数据中心和UPS等领域起到备用电源的作用,并可利用峰谷电价差进行套利以降低设备用电成本。

据GGII统计,2020年中国通信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7.4GWh,同比增长23.3%,未来5G基站建设规模加大有望打开通信储能市场空间。

数据中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新基建、数字经济等建设推动,数据中心行业有望持续快速发展。

据36氪研究院统计,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为1958亿元,预计到2025年有望接近6000亿元。储能作为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前期数据中心的应用以铅酸电池为主,随着锂离子电池性价比持续提升,未来有望逐步取代铅酸电池成为数据中心主流的储能形式。

其他: 储能应用领域多样,例如,轨道交通领域配置储能可实现列车再生制动能量的高效利用等。

全球储能项目规模持续增长,抽水蓄能是过去最广泛的储能形式

累计装机规模方面: 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91.1GW;

已投运抽水蓄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172.5GW,占比达90.3%,是过去最广泛的储能应用形式;

已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14.3GW,占比为7.5%;

其中,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13.1GW,占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的的92.0%,是最主要的电化学储能形式。

电化学储能增长迅速,锂离子电池储能是主要的新增储能形式

新增装机规模方面: 2020年全球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6.5GW,同比增长80.6%。

抽水蓄能新增装机规模为1.5GW,占新增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的23.0%;

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为4.73GW,同比增长63.1%,占新增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的72.8%;

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新增装机规模4.65GW,同比增长69.6%,占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的98%。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增电化学储能市场之一,未来有望持续领先

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统计,在2020年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的4.73GW中,

地区结构:中国、美国和欧洲占据2020年全球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投运规模占比分别为33%、30%和23%,合计占比达86%,且均突破GW级大关。

项目结构:辅助服务、新能源发电侧、用户侧安装较多,占比分别为29.3%、28.8%和27.3%,电网侧为14.7%;

在2020年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的1.56GW中,新能源发电侧装机规模超0.58MW,同比增长438%,未来随着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储能发展将持续全球领先。

累计装机规模方面: 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

已投运抽水蓄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1.8GW,占比达89.3%,是过去应用最广泛的储能形式;

已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27GW,占比为9.2%;

其中,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90GW,占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的的88.8%,是最主要的电化学储能形式。

电化学储能高速发展,新增贡献接近一半

新增装机规模方面: 2020年中国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3.2GW,同比增长190.9%。

抽水蓄能新增装机规模为1.49GW,2020年全球新增的抽水蓄能项目几乎都来自中国;

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为1.56GW,同比增长144.9%,占中国全部新增储能项目的48.8%;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新增装机规模1.52GW,同比增长146.0%,占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的97.4%,是主要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新增方式。

气候变化威胁形势严峻,“碳中和”势在必行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对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长,造成全球温升和自然灾害。

2016年4月,175个国家和地区的***签署《巴黎协定》,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1.5 升温特别报告》指出,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 C,到2030年,全球人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必须比2010年的水平减少约45%,到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即“碳中和”。

根据ECIU的统计,除了已经达成“碳中和”的苏里南和不丹外,已有超5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公布“碳中和”相关目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

新能源应用是碳减排的重要实现方式,储能有望同步受益

据CAIT,2018年全球能源活动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6.1%,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加大新能源应用比例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

2020年12月,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目标。

据IRENA预测,到2050年全球49%的能源消费将来自电力,其中86%来自可再生能源,预计将以风电和光伏为主;到2050年全球光伏和风电的累计装机容量将有望超过8500GW和6000GW,光伏、风电装机规模具备可观发展空间。

新能源应用规模加大,新生态下电力系统对储能配备需求加大

新能源具备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大规模新能源接入会对电力系统带来挑战。

储能配置将助力新能源消纳,并有效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我们预计未来随着新能源应用规模加大,储能技术将迎来高速发展。

储能在新能源比例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可发挥多重作用:

发电侧:新能源发电侧配储能可以对新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等进行平滑,提升新能源的电网友好性,推动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电网侧:可提供调峰、调频、调压等功能,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利于电网的稳定运行;

用户侧:随着峰谷电价差的拉大及分时电价政策的不断完善,分布式电站、充电桩、微电网等应用衍生出新型生态系统,将打开市场储能配置需求,以实现降低综合用电成本、促进电能优化配置利用、提高电力自发自用率、支撑微电网稳定运行等功能。

地方储能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目前国内多地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的支持政策或相关要求,多省份要求储能容量配比在10%-20%、储能时长在2小时及以上。

此外,青海省对“新能源+储能”、“水电+新能源+储能”项目中自发自储设施所发售的省内电网电量,给予0.10元/Kwh运营补贴。

各省对于储能政策落实将进一步加大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侧的应用,有望加快储能系统的发展。

国家级储能政策密集发布,为储能的规模化发展铺平道路

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针对新型储能、分时电价、以及新能源消纳等政策进行了完善。

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地位进一步明确。

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以及从“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以及“健全‘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政策机制完善。

拉大峰谷电价差,推动用户侧储能发展。

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其中提出了“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上年或当年预计最大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的要求,以及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优化分时电价机制,并提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

明确新增新能源并网消纳规模和储能配比,发电侧储能配套作用凸显。

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其中明确:“每年新增的并网消纳规模中,电网企业应承担主要责任,电源企业适当承担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责任”,并在电网企业承担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保障性并网责任以外,仍有投资建设意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提出“鼓励发电企业自建储能或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允许发电企业购买储能或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并对自建调峰资源的“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4小时以上)配建调峰能力,按照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

我们认为,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分布式能源应用扩大,无论是发电侧、电网侧还是用户侧配备储能的必要性和需求均大幅上升,政策的逐步完善将为储能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推动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国内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预计迎来可观增长空间

我们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持续增长、储能及电价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以锂电池为主的新型储能技术有望在相关机制的推动下迎来高速发展契机。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以此计算,2020-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50%。

据CNESA预测:

保守场景下,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投运规模有望达35.5GW;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和储能相关政策的推动,理想场景下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投运规模有望达55.9GW。

据赛迪智库预测:到2025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50GW;到2035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600GW。

我们认为,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体系下,储能有望迎来大规模发展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以及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目标明确,可再生能源将加速发展,同时分布式电站、充电桩、微电网等应用衍生新型生态系统,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均将迎来新增应用需求;

国家级及地方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2025年储能装机规模目标、市场地位、商业模式得到明确;峰谷电价价差的拉大有望推动用 户侧配置储能,项目经济性提升将加大储能市场需求;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利于进一步扩 大储能在发电侧的需求和应用空间。行业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将有利于推动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储能发展机遇下的锂电池、逆变器、储能系统集成三条主线:

锂电池:储能系统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将直接推动锂电池需求,具备性能成本优势、销售渠道以及技术实力的企业有望受益;

逆变器:PCS与光伏逆变器技术同源性强,且用户侧储能与户用逆变器销售渠道较为一致,逆变器技术领先和具备渠道优势的企业有望受益;

储能系统集成:储能系统集成看重集成商的集成效率、成本控制以及对零部件和下游应用的理解,在系统优化、效率管理、成本管控以及应用经验具备竞争优势的供应商有望受益于市场规模扩大。

行业公司:阳光电源、锦浪 科技 、德业股份、科士达、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国轩高科、派能 科技 等。

储能装机不及预期;

储能政策不及预期;

设备安全性风险;

储能成本下降速度不及预期等。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报告原名:《 新能源发展+政策双轮驱动,国内储能行业迈入快车道 》

作者、分析师: 华西证券 杨睿 李唯嘉

获取更多PDF版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链接:「链接」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储能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根据储能过程涉及的能的形式,可将储能技术分为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物理储能是通过物理变化将能储存起来,可分为重力储能、弹力储能、动能储能、储冷储热、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器储能等几类。其中,超导储能是唯一直接储存电流的技术。化学储能是通过化学变化将能储存于物质中,包括二次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氢储能、化合物储能、金属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则是电池类储能的总称。

当可再生能源成为市场主流之后,能源保障成为新的挑战,无论是规模化后储能技术自身的安全性与能量密度,还是灾害发生后由储能配置引发次生灾害的可能性,目前已有的各项储能技术都还达不到承担超大规模能源战略储备的水平。从能量密度角度分析,未来最具可能性的超大规模储能技术方向是纯化学储能,如氢储能、甲醇储能、金属储能等。大型能源公司在开发超大规模储能技术方面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可借此承担大部分能源安全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