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斯拉失控,起火引发的社会问题,值得深思?

2.特斯拉又出事了,新能源车的安全性究竟如何?燃烧前有哪些征兆?

3.新能源汽车起火:保险公司为什么愿意赔了?

4.准备换个新能源汽车,但是担心自燃着火的问?

5.如何看待领克新能源车第一起自燃?

6.台州一特斯拉连撞两车,如何看待特斯拉的“争议与销量齐飞”?

7.北汽新能源自燃频发,老牌车企如何自救?

8.电动汽车安全吗?

2020年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_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案例

11月13日,“广东潮州一特斯拉失控致2死3伤”在网上发酵,相继有多段事故曝出。综合《汽车行业关注》此前报道,发生在11月5日清晨6点42分,一辆准备靠边停车的Model Y车型突然转向并缓慢加速,起初Model Y一度避让路上行人及车辆,但随着车辆速度急剧提升,驾驶员失去对Model Y的控制并连撞4人,最终导致2死3伤,其中包括一名高三学生。同日,事故车辆驾驶员詹先生接受媒体访,透露当天事故的详细过程。当然,对于特斯拉而言,尽快公布调查结果是对于品牌负责,也是对用户负责,如果车辆确实存在安全隐患,而理应对外公布并取相关措施,避免相同悲剧的发生。

潮州特斯拉事故最早目击者发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特斯拉和肇事司机各执一词,真正受害者连发声机会都没有了!

潮州特斯拉事故仍在发酵中,目前车主和特斯拉双方各执一词。就网上的讨论而言,大多数人也都在关注车主有无踩刹车,特斯拉有无失控,并有不少专业人士给出专业的技术分析来推断此次事故的责任方是谁...

但特斯拉安全事故背后的罗生门早已不是一两次的个例,近年来类似安全不胜枚举。但是因为特斯拉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公共设施损害、社会安全威胁等问题,是不是更应该值得关注?

根据报道,此次潮州特斯拉事故造成2位路人现场死亡,3位人员受重伤!每一位受害者都牵连着一个家庭。可想而知,这起事故中不幸身亡的逝者给其家属带来的伤害更是毁灭性的,不可修复的。

例如其中一名逝者系饶平四中高三学生,正值人生最好年华。饶平四中校长表示,不幸遇难的学生读文科成绩不错,望交警尽快调查出事故真相,以安慰学生家属和同班师生。事故发生后不久学校领导已经组织老师对学生家属进行了安慰,希望能够尽量减轻家属的伤痛。

但是请问,一位父母的好女儿,老师的好学生,同学的好朋友,祖国的未来栋梁,还未来得及实现人生价值,阅尽人生风景,就此黯然陨落,这样的伤痛,谁能承受!是特斯拉,还是肇事司机?!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想在这场争辩中获得胜利,无暇他顾。

可这样的悲剧,还不止一个啊!在这起事故中,造成了2人现场死亡!3人重伤!逝者的冤屈谁来洗刷!伤者的余生,能否平安顺遂!

因此当特斯拉将责任强按在肇事者身上时,当肇事司机极力否认责任时,当网络舆论站成两派开战时... ...

是否能有一丝人性的关怀,来关心在本次事故中受到直接伤害的人以及身边亲人?甚至受事故影响被破坏的公共设施、事故见证者的心中阴影,谁来抹平?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所有人都在等一个答案,等着错误一方去承担责任。但51君认为,这些对错在生命面前,毫无意义可言。因为他们,都有不可推卸责任。

11月14日,潮州特斯拉事故肇事司机的家属通过对这起事故进行回应,交代事故发生过程及初步处理情况。访内容里有提到目前肇事家属垫付了18,000元的交强险,而商业保险理赔需要事故出具责任认定才能进行理赔。

11月16日,潮州特斯拉车主家属表示,他们至今没有拿到事故车辆的行车数据,如果不能在交警和第三方机构检测之前拿到数据,他们不会承认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鉴定结果。

按照目前车主跟特斯拉双方焦灼的状态,不难看出调查结果还要等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受害者而言何时能获得理赔,更是遥遥无期。

可悲!可叹!可怒!可恨!

由此51君又想起过去一起起特斯拉事故,特斯拉固然胜诉有之,但无疾而终的罗生门也不胜枚举。

去年,“上海特斯拉女车主车顶维权”轰动一时。时至今日,这起维权案还没有正式的结果公布。女车主的诉求仍在网络发声,希望特斯拉能够提供其时的原始数据。目前女车主的事故车已停在特斯拉门店前一年多,如今被罩上了车衣。

特斯拉车顶维权当事人微博截图

还有“林志颖特斯拉”,驾驶者林志颖后险丧生,经好心人搭救后捡回了一条命。后来通过救治后身体基本得到恢复。但交通事故的原因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仍然成迷。

也许有人会认为,车企与个人之间的矛盾本是一场拉锯战。但不知各位是否注意,随着特斯拉与车主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多,已经渐渐从对特斯拉或车主的攻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51君了解到,因为新能源汽车起火,刹车失灵等事故频发,有些地方的小区已经贴了指示牌,禁止特斯拉汽车入内。

此外,国内某些机关单位、医院等地方,也禁止特斯拉汽车入内。具体原因为特斯拉车身安装了大量摄像头,会随时监控或周围的场景,存在隐私安全隐患。

网络上关于“抵制”、“看到特斯拉躲远点”、“好怕它刹车失灵”等言论更是不绝于耳。

是的没错,谁会明知危险而孤身涉险。网络上对特斯拉的揶揄,实际上是公众不安心理的体现。要知道,2021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量约为32.1万辆!过去10月的销量更是达到71,704辆!

如此大的保有量,意味着特斯拉在中国变相埋下几十万“移动”!由此造成的潜在公共安全威胁,特斯拉真的能够置身事外吗?

实际上从众多“刹车失灵”案例中就可以看出,有的车主对特斯拉的操控、单踏板模式都不是特别的熟悉,才会导致接连不断的事故发生。而在车辆交付过程斯拉是否有对车主做出明确的告知义务呢?

例如小鹏汽车,同样具有NGP城市领航这类的高级别驾驶系统,但驾驶员首次使用必须在小鹏汽车官方APP上强制观看学习,并完成考试后才能开启该功能。加强用户对于该功能能力的认知与使用方式的掌握。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特斯拉在驾驶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其技术有无做到广泛普及又是另一番现象。这个过程斯拉是否存在失职?安全隐患问题该如何解决?

实际上,智能汽车可能引发的潜在危险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它不是社会学家口中讨论的未来可能性,已经切实影响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而汽车品牌,作为产品的生产方,有无限的义务对产品的安全及使用安全负责。

对此51君希望对特斯拉说,先进技术如洪水猛兽,如果还无法驯服这只猛兽的话,请用牢笼将它关好!尽快给出事故声明,还受害者和广大用户一份安全,并尽快消除这份不安全因素!

不知各位读者又是如何看待频频发生的特斯拉安全事故,同时对社会学有研究的读者朋友们能否讲讲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特斯拉”?

更多内幕!潮州特斯拉事故司机发声

11月13日,“广东潮州一特斯拉失控致2死3伤”在网上发酵,相继有多段事故曝出。综合《汽车行业关注》此前报道,发生在11月5日清晨6点42分,一辆准备靠边停车的Model Y车型突然转向并缓慢加速,起初Model Y一度避让路上行人及车辆,但随着车辆速度急剧提升,驾驶员失去对Model Y的控制并连撞4人,最终导致2死3伤,其中包括一名高三学生。

针对此事故,特斯拉官方接受红星新闻访时回应:后台数据显示:(1)车辆电门被长期深度踩下,并一度保持100%;(2)全程没有踩下刹车的动作;(3)行驶期间驾驶员四次短暂按下P档按钮,又快速松开,同时制动灯也快速点亮并熄灭。

同日,事故车辆驾驶员詹先生接受媒体访,透露当天事故的详细过程。据其描述,当天和往常一样驱车前往店铺,到了店里脚松开油门并放到刹车踏板上,正常情况下特斯拉有动能回收会自己停下来,但那天不一样,不会停,脚踩刹车后发现刹车踏板上硬的,于是又踩了两下,还是没有效果,那时候车辆还很慢,于是就按了P挡,此时车辆开始加速,一下子就冲了出去,出于本能反应躲避了来向的电动摩托车。

后来,车辆已经控制不住,于是便想找障碍物将车辆撞停,此时车速已经飙到100km以上,那时候只能专注行驶,躲避路上的行人和车辆,那时候方向盘还是可以用的。詹先生表示,那时候还很清醒,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怎么样,只是想着不要连累太多无辜的人,最后到了撞车地点的那个路边,撞了一辆三轮车后什么也不知道了,人已经昏迷了。詹先生坚称车辆失控,事故当天及前一天均未饮酒,而且事发时脚一直放在刹车板上,未踩油门。

据现场监控显示,Model Y车头严重变形,几乎看不出原貌,左右侧车门被打开,可见驾驶舱内蓝色的安全气囊。据了解,该事故造成2死3伤,其中死者包括一名骑单车准备去上学的高三学生。事故发生后不久,校方多位老师赶到现场帮忙。校长称,不幸遇难的学生读文科成绩不错,望交警尽快调查出事故真相,以安慰学生家属和同班师生。

目前,对于该事故双方各执一词,事故车主坚定“刹车失灵”是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而特斯拉方面则表示驾驶员全程未踩刹车。

其实,导致该事故发生的原因无非只有两个,要么是产品出现问题,要么车主操作失误。当然,在更多信息或官方数据报告出来之前,无法判定这到底是车辆故障还是操作失误,而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显然该事故短时间内也不会有突破性进展。不过,EDR数据是调查事故原因的重要突破口,EDR可以记录车辆碰撞前、碰撞时、碰撞后三个阶段中汽车的运行关键数据,如车辆速度、车辆碰撞加速度、驶系统、驾驶人在发生时的反应动作等信息,但鉴于特斯拉掌握关键数据,且明确表态“驾驶员全程未踩刹车”的情况下,权威机构也很难做出鉴定。

《汽车行业关注》认为,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益,最好给自己的汽车安装行车记录仪或者黑匣子,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可以用来复盘当时的情况,来判定究竟是究竟是谁的责任。在官方结果未公布之前,我们不必妄自揣测、极端评判孰是孰非,真相自然水落石出。当然,对于特斯拉而言,尽快公布调查结果是对于品牌负责,也是对用户负责,如果车辆确实存在安全隐患,而理应对外公布并取相关措施,避免相同悲剧的发生。

每天分享有价值的汽车新闻

汽车人的平台

特斯拉失控,起火引发的社会问题,值得深思?

4月28日凌晨,深圳塘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发生一起车辆起火爆炸,现场共5辆新能源车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所幸无人员伤亡……

5月4日,浙江杭州,一辆新能源车发生自燃,现场浓烟弥漫。消防员将火扑灭后,车被烧得只剩一个空壳……

近期,关于汽车起火的频频发生,每一则汽车起火都令人揪心,尤其是进入消费者没几年的新能源汽车自燃,更是备受关注,甚至不少车主开始惶恐自家车辆会不会在哪一天突然发生自燃。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期间,从研发、测试到生产,安全一直各方强调的重中之重,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仍有发生,消费者该如何放下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担忧?我们以涉及多方的深圳充电站起火这一来深入探讨。

1.谁最先起火,事故原因是什么?

5辆车均受损,很大可能是由一辆车先起火,引燃周围的另外4辆车,受损车辆中包括吉利帝豪EV、北汽新能源EU系列、比亚迪秦EV等,那么到底是哪一辆车先起火的呢?

根据媒体报道,本次起火是由陆地方舟威途Z3车型在充电后自燃引起,所在充电站的充电桩为深圳鸿嘉利,现场两辆Z35物流车所搭载的电芯其中一辆是来自苏州宇量的三元锂电,另一辆电芯来源尚不清楚。

充电桩企业深圳鸿嘉利发布了充电桩后台数据并进行初步判断,事故原因为白色陆地方舟Z35(车牌号:粤BD0***1,某品牌338.4V 156.8Ah型号电池)纯电动车发生自燃引起,并在4月28日当天发布了情况说明,说明中具体介绍了现场情况:

白色陆地方舟Z3(粤BD0***1)车辆于4月27日20点40分进入本充电站,在现场管理人员指挥下停在9号充电桩位充电,后面陆续有4辆小车进入本充电站停在白色陆地方舟Z3(粤BD0***1)旁进行充电。

4月28日凌晨1点26分,白色陆地方舟Z3(粤BD0***1)后台数据显示充电桩已经完成充电并自动断电,显示BMS的SOC满中止。

(充电桩后台数据)

凌晨1点35分,引擎盖部位发生冒烟,本站管理员和现场两位司机迅速使用充电站灭火器灭火,无奈火势发展迅猛,引发爆炸,引燃附近充电车辆,凌晨1点45分消防车辆抵达现场展开灭火,于凌晨3点左右全面控制住安全隐患问题。共造成5辆汽车被烧毁,4台充电桩报废,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身为电芯厂家的苏州宇量在第二天也发布了声明,声明表示,“经查烧毁的两辆Z35物流车有一辆装配我司电池,但另一辆装配其他厂家电池。消防部门对受损车辆进行拆解后发现,我司电池在严重外部火烧的情况下完好无损,没有发生燃烧,目前火灾具体原因还在调查。”

截至发稿时,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8天,但陆地方舟一直并未作出回应对进行说明。为了弄清楚自燃发生的原因,汽车头条APP拨打陆地方舟电话,接听客服表示,“该属于质量部门负责,目前的具体处理结果尚不清楚,需要联系江苏陆地方舟。”

于是汽车头条APP电话联系江苏陆地方舟,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现在还没有复工,然后搪塞了几句就匆匆挂掉了电话。看来,自燃事故发生的原因尚未调查清楚。

2.充电容易导致自燃?

不仅是此次深圳充电站起火中的物流车,不少乘用车在充电期间也发生自燃现象,比如在去年某品牌电动车在夜间充电过程中发生起火燃烧,那么是充电导致车辆自燃的吗?

在2019年8月,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曾发布过《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报告中显示,从2019年5月至8月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79起安全事故,涉及车辆96辆。

其中,在已经查明起火原因的车辆中,行驶状态的车辆比例为41%,静止状态的车辆比例为40%,充电状态的车辆比例为19%。由此可见,与行驶状态、静止状态相比,充电状态并非大头。

此外,根据从2015年到2019年新能源汽车起火状态划分可以看出,行驶中的占比逐渐减少,充电中的也逐渐降低,停置状态和原因不明的占比逐渐增加。从2019年全年数据来看,停置状态、行驶状态、充电状态和起火时状态不确定的占别是32.81%、29.69%、18.75%和18.75%。因此,根据车辆所属状态来判定自燃原因并不可靠,还得看后续调查结果。

3.谁为自燃买单?

在此次深圳充电站着火中,塘尾充电站亮出了为充电站和充电桩购买的保单,此次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损失可以获得相应赔偿。

那么自燃车辆的车主和其他被引燃车辆的车主能否获得赔偿呢?

翻看以往新能源汽车自燃发生后的处理情况,有的是车辆厂家主动赔偿,有的是保险公司按照车主购买的自燃险进行赔付,也有双方沟通无果状告到法院。总之,关于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事故的赔偿判定结果五花八门,相同的是,大多数案例都是参照传统燃油车的保险情况进行赔付。

一位保险人员表示,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索赔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会遇到无法鉴定结果的情况导致举证困难、责任无法判定。

新能源汽车是新技术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燃油车具有了一些新的风险,例如动力电池系统缺陷、电池材料不过关、电池使用不当等,这也使得新能源汽车保险的事故责任认定变得十分困难。

目前定则的关键在于自燃发生的原因,倘若是质量问题又在质保期,那么基本就确定是厂家的责任;倘若是电路改装等个人原因,那只能车主自己承担了。

(国内某新能源车企保险部人员提供的附加险)

购买自燃险是转移风险的好方法,自燃险是附加险,但在很多自燃险中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电机和电控引发的自燃并不在自燃险理赔范围,投保时还需多加咨询。

其实,业内一直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后续的保险服务,但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风控难度、出险率、案均赔款都与传统燃油车有很大差异,还需要时间来研究,因此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险迟迟没有落地,而保险的完善无疑会减轻潜在消费者和车主对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焦虑。

4.如何避免自燃的发生?

由于汽车结构复杂零配件多,使用周期长,会存在线路老化等潜在引发自燃的因素,因此自燃是没有办法完全避免的,哪怕至今有上百年历史的燃油车的自燃事故发生率也高居不下。

据可查的与车辆自燃相关的官方数据显示,上海消防部门曾表示“2011年共接到900多起汽车燃烧火警,平均每天约3起,其中大部分为自燃。”按照2011年上海民用车辆329量的保有量粗略计算,上海该年汽车自燃事故率超万分之二。

既然无法避免,那能否进行预警提醒呢?答案是可以的。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显示,2019年5月至8月期间,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79起安全事故,涉及车辆96辆。其中,47辆事故车辆接入国家监管平台,28起事故在发生前10天内国家监管平台已进行预警提醒,预警率达59.57%。

除了预警,提高产品质量从根本上降低自燃事故的发生显得更为可控。中国科学院院士、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曾指出,当下新能源车企对电池产品的测试验证还有不足。

欧阳明高进一步解释,目前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企业内部的电池安全测试标准,甚至没有电池安全测试能力,再加上部分企业强行使开发周期为24-28个月的动力电池产品追上一年一调整的补贴周期,进而导致电池的研发、测试验证周期不得不缩短,因此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5.车企如何把好安全关?

过去几年,车企为了使获得的补贴最大化,过度追求高能量密度、超长续航等,不少企业还将大功率快充作为卖点,殊不知测试工作不充分会导致产品本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业内关注度最高的新能源车非特斯拉莫属,一方面是特斯拉官方宣称的快充速度:V3超充桩最大功率为250kW,充电5分钟能实现120km的续航里程,另一方面是特斯拉国内外自燃的频发,而快充也是很多媒体猜测其发生自燃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对安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说比亚迪今年发布的刀片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相比,刀片电池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甚至比一般磷酸铁锂电池的针刺实验结果还要出色。

比亚迪官方显示,当进行针刺实验时,三元锂电池发生爆炸和剧烈燃烧;普通磷酸铁锂块状电池产生大量烟雾;而刀片电池不仅无烟、无名火,而且表面升温幅度小(仅30℃-60℃)。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甚至放话:“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中彻底抹掉。”而刀片电池的真正实力当真如此,还是也会发生自燃董事长被打脸,还得关注其后续表现。

此外,如今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时间的延长,给了车企更长的缓冲期。同时,补贴新政还强调了“技术指标稳定”,这意味着政策对电动车的要求不再是盲目追求“能量密度”。产品换代周期的放缓,也使得质量更加有保障,自燃事故率也趋于降低。

自燃一定是车企的责任吗?并不是,车主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尽量避免私自改装,还应对车辆进行定期保养检查,并时时保持警惕,以应对突发的自燃。

自燃事故的代价有大有小,我们为何不将其尽量降到最低呢?毕竟,只有整个行业自燃事故减少,消费者才能相信新能源汽车是安全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又出事了,新能源车的安全性究竟如何?燃烧前有哪些征兆?

不久前,在韩国首尔汉南洞发生?特斯拉Model?X的撞车事故后,发生了大火,事故中有一名乘客死亡。问题在于,这不仅发生了交通事故,而且已经成为具有许多含义的社会问题。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在别墅区地下停车场中行驶的特斯拉Model?X撞到左侧停车场的墙壁,发生了火灾,主驾驶死亡。

该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是电动汽车,是特斯拉,并且在救援方面具有特殊性,当然,调查机构还是要先调查驾驶者是否经验不足,但是纯电动汽车如此频繁的发生事故,还是引来了社会的广泛担忧。

如果是内燃机车在相同的条件下发生碰撞,则极有可能不会发生火灾,并会造成轻伤。但是纯电动车就极容易发生火灾,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阶段,起火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事故车型是特斯拉的高端SUV,可以说是使用专用电动车平台,并在地板上装有电池的全球顶级电动车。这是一辆在地板上装有电池和电动机的情况下表现出极佳性能的车辆,但是由于这次事故,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但无论如何,都是由于车辆的前左拐角受到了撞击,火焰由于撞击而产生,并且撞击作用于导致了安装在地板上的电池受损,而引起了火灾,特别是,锂离子电池是现有的最佳的电池,是显示出诸如能量密度之类的最佳性能的价格昂贵的电池,但是其耐热或耐冲击性较弱并且容易着火。

类似的事故其实还有很多,大约3年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同一款汽车撞到左中部时,也同样发生了火灾。

韩国最近发生的12起现代Kona电动汽车起火也是由电池引起的。此外一旦发生火灾,锂离子电池会在非常高的温度下发展成热失控现象,并且难以通过诸如周围的灭火器之类的灭火方法来灭火。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类型的汽车经常被烧毁的原因,所以乘客应该小心。在韩国,一般内燃机车的起火事故也就是每年产生约4,500至5,000次,但与电动汽车的火有根本区别,基本上只要是有事故碰撞,电池起火的概率接近100%。

电动车门,鸥翼车门,隐藏门把手,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其次是抢救需要大量时间,特斯拉Model?X具有独特的结构,因为后门是鸥翼门,而且其外门把手也以弹出形式,因此无法从外部握住,因此就难以打开。

但是最近,我们发现使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是越来越多了,例如现代的氢能电动汽车NEXO。但是,对于电动汽车,消防人员需要大量时间从外部进行救援,如果消防人员不能正确的识别车辆,或者是了解车辆的车门结构,那么救援的时间会大大延长。

而且,Model?X的车门还是电动打开的,如果手柄部分是仅依赖于电子部分的系统,而不是与机械部分结合的系统,则切断电池电源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救援困难问题。

消防部门要针对性的学习新能源汽车救援方法

电动汽车的起火与一般内燃机汽车的起火相比,救援方式也有很大不同,一般内燃机汽车起火,可以使用水作为灭火材料。但是纯电动汽车起火,不能用水,除了因为水的灭火效果不佳以外,如果车内还有乘客的话,那么乘客还会容易造成触电的问题,所以必须穿着特殊的衣服才能将其救出。

可以说,最近消防部门的电动汽车和氢电动汽车救援手册也需要更新了,因为当推出新汽车的时候,汽车公司必须通过向效仿部门提供功能手册,来为紧急情况做准备。

国家要加强监管

最近特斯拉出现的失控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可以说几十年来都没有内燃机机车突然启动失控的情况,而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却是容易发生的问题。

在美国,与电动汽车有关的突发性突发的报告数量正在增加,有100多个案例,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类似案例的判断。由于突发事故主要是电气和电子问题,几乎没有痕迹,而且重放一遍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厂商来说,是很容易摆脱责任的。因此这就更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了。

未来,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将继续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尽早取对策。

当然,在5到6年后,如果用比现在更稳定的下一代全固态电池代替,则当前的电动汽车起火情况有望大大减少。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体系以促进所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至关重要。

同时,的监督,消防部门也必须通过学习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情况,增加救援的黄金时间。此外汽车驾驶员也要接受教育,增加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常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起火:保险公司为什么愿意赔了?

导读:“林志颖驾驶特斯拉载着儿子行经桃园中正北路时,突然失控发生自撞产生车辆燃烧”的新闻刷爆了全网,于是,在特斯拉+明星的这样“爆款”新闻出来后,不少人开始担心新能源车的安全性能了。

问题来了,新能源车的安全性真的不如燃油车吗?来看一下这组数据。

我国有关专家曾说,目前我国 汽车 每年的燃烧事故率达到万分之3.16,而新能源车的燃烧事故率为万分之0.98。所以,大数据告诉我们,其实开车是有风险的,但是新能源 汽车 自燃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之所以周围全都是关于新能源车的自燃新闻,那是因为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受到舆论的青睐,这样就给吃瓜群众造成了一种“新能源车毛病多”的错觉。

新能源车自燃起火一般可以归结为两种:电气化线路短路或者电池内部短路引起车辆自燃。

有媒体曾总结了多起新能源车的燃烧案例,关于起火所占比例,在行驶状态下占41%,静置状态下占40%,充电情况下占19%;而电池原因是占比58%,碰撞引起的起火问题是19%,浸水问题7%,使用问题7%,其他零部件故障3%,外界原因3%。通过目前的媒体报道,笔者认为,该起的直接原因就是车辆的撞击。

新能源车的电池主要分为锂电池、镍氢电池、钠硫电池等。其中锂电池的应用最为广泛,优点就是成本较低,且能力密度比较高,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因为随之而来的热失控几率也呈大幅上升态势。如 汽车 遭受到剧烈碰撞,导致电池组产生形变,电池隔膜随即也很容易被撕裂并发生内部短路,这时候,易燃的电解质泄漏就极易产生火灾。

不过,也有一些调查显示,充电过程自燃的比例最高(这个有待考证),更多的直接原因是电池系统的滥用(如过充、低温大倍率充电、高温充电)。

那么,新能源车在燃烧前会有哪些征兆呢?

1、仪表灯不亮,或者中控台产生故障

仪表灯不亮或者中控台有故障,多数是线路短路、线路老化造成的,这个时候容易引发电路起火。

2、车内有烧焦的异味

行驶途中,如果在车内闻到有塑料、橡胶的糊味,说明可能是电路或者电池包起火,务必停车检查。

3、发动机舱冒烟

如果通过车窗及后视镜看到车辆有蓝色或黑色烟雾飘出时,必须停车检查,这个时候可能随时会产生车辆爆燃现象。

4、车辆异常放电

如果近期的车辆有异常放电现象,一定要引起重视,这有可能是电池组产生了问题,或者出现了破损。

5、 汽车 启动突然出现困难、行驶中抖动明显加剧,刹车出现问题,有失控的迹象,说明车子电路可能出了问题,一旦和障碍物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准备换个新能源汽车,但是担心自燃着火的问?

新能源车自燃意外事故,终于明确了赔偿责任方。

8月4日,中国保险业协会在上发布,关于征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 汽车 商业保险专属条款(2021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很多媒体热烈欢呼: 新能源 汽车 有了专属保险,起火自燃保险能赔了!

确实,新能源车专属保险的征求意见稿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莫过于新能源 汽车 自燃起火后的赔偿问题。按照征求意见,以后发生的自然灾害、意外导致的起火,保险公司会给予赔付。

此前,新能源 汽车 自燃、起火,赔付方并不明确。车主面对这样的困境,往往只能“以闹取胜”,争取车企出面为此负责。 在绝大部分实际案例中,车企也确实承担了赔偿责任,但也有部分情况是车企不承担赔偿责任,车主不得不进入司法程序进行索赔。

按常理言之,保险公司应该赔付。但是, 实际操作中,我们没有找到一例保险公司赔付的。 这让人不由得有些疑惑:新能源 汽车 自燃、起火,到底谁来赔?

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的推出,终于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新能源 汽车 起火自燃后,谁来赔付车主,谁来赔付连带损失的问题,在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中有了明确的规定。

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征求意见稿第六条

在征求意见稿中,将新能源 汽车 起火燃烧明确写为保险公司承保范围,不论车辆是在行驶、停放还是在充电过程中。

同时,针对新能源 汽车 特有的意外事故,例如充电时起火、私人充电桩的意外触电事故,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保险公司以附加险的形式,承担起赔偿责任。

但为何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时至今日才出现?新能源 汽车 起火的新闻不少,保险公司要当“冤大头”吗?

新能源 汽车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远超它的实际产值比例,特别是在和主管部门心目中的位置,迫使保险协会改变态度。同时,新能源 汽车 品质有所提升,起火概率下降。此时,保险公司准备“承担 社会 责任”。

不过,对于新能源和智能 汽车 ,保险遇到的挑战还未全部解决。

1

以前:自燃起火,车企先赔为敬

新能源车起火自燃,大多是车企出面赔偿车主的。

《电动 汽车 观察家》联系到多位起火自燃新能源 汽车 车主,包括进行过电池召回车型车主,以及一些充电站运营商负责人后,得出以上信息。

为何车企成为新能源车自燃的赔付人,是现有的保险条款不予赔付吗?

经多方求证后, 可以明确的是, 汽车 保险可以对新能源 汽车 自燃进行赔付。

据中国人民保险集团400客服人员的说法,只要是在车损保险承保范围之内的自燃事故,均可正常理赔。具体而言,即根据消防部门的《火灾事故认定书》中起火原因为车辆自身原因引发的火灾,均属于车损险理赔范围。

即使是以2020年9月19日车险改革前的情况看,只要是投保过自燃险的新能源 汽车 ,在发生自燃事故时同样可以进行理赔。

那又为何,车企要先于保险公司,对自燃的新能源 汽车 进行赔付呢?

一部分特情是,车主没有投保相应的保险,就只能找车企赔偿。 但更多的可能是,车企从品牌口碑,质量保证,以及新能源 汽车 补贴政策等多方面考虑,“心甘情愿”的进行赔偿。

品牌口碑、质量保证角度进行赔偿不难理解,而新能源 汽车 补贴,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政策要求。

《电动 汽车 观察家》了解到的信息是, 存在大批量起火的事故电动 汽车 ,车企可能会被取消补贴资格,或是其他进行其他处罚,因此车企愿意对自燃车主进行补偿,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国家新能源 汽车 补贴政策中,虽然没有明文条款,但在部分地方性的新能源 汽车 补贴政策,曾出现相关条款。

发生在北京三里屯的新能源车自燃

曾有某新能源 汽车 品牌,因多辆同款车型在连续自燃,在北京被执行过处罚。

因此和动辄几亿、几十亿的新能源 汽车 补贴相比,车企绝不会因小失大 。在新能源 汽车 自燃后,车企往往从快、从速处理对车主进行补偿,据《电动 汽车 观察家》了解到的案例,从起火自燃到赔付完毕,最快仅用半天时间。

上海某自燃事故后司机出具的情况说明

甚至,车企明知不是自己责任的情况下,仍会进行赔付。 北京、上海都曾发生过因“飞线”充电引发的新能源 汽车 火灾事故,车企在让车主写下承诺书,证明是因为车主问题引发火灾后,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对车主进行了全额赔付。

在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推出后,车主无需再以闹取胜,又或是与车企对簿公堂,才能取得赔偿。

在投保车损险后,保险公司将为车主的新能源 汽车 自燃事故进行兜底赔付。

2

以后:小保险,大保障

汽车 自燃后三者险保额不够赔付,怎么办?

车主自用充电桩引发的第三者损失,谁来赔偿?

购买智能驾驶软件后,车辆报废,购买软件的费用能不能赔偿?

这些问题在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中,也有了答案。

本次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条款的征求意见稿中,列出了多项附加险,涵盖起火自燃、充电和智能化软件三部分的赔付。 这些针对新能源 汽车 的特殊情况提供保险服务,可理赔一些看起来风险很小,实则风险巨大的意外事故。

附加火灾事故限额翻倍险,就是一种可避免巨额赔偿的保险。

投保附加火灾事故限额翻倍险后,新能源车自燃后的第三者责任保险保额可翻倍为2倍、3倍或4倍 ,具体倍数以投保时车主与保险公司双方约定为准。

以前述上海地库中自燃事故为例,该车投保的第三者责任险,可对因该车火灾造成的第三方损失进行赔付。

上海地库自燃事故中被烧毁的 汽车

仅从停在着火车辆旁,被引燃的两台豪华品牌 汽车 的价值来看,直接损失就已超过100万元,外加其他车辆、地库内其他物品的损失叠加在一起,损失或更为巨大。

即使该车的第三者责任险保额为100万元,也难以覆盖所有直接损失。

若附加投保4倍档火灾事故限额翻倍险,在发生自燃事故时可获得最多400万的第三者责任险保额,应足够应对本次火灾造成的直接损失进行赔偿。

类似附加火灾事故限额翻倍险这样的,针对特例例提供的保险服务,在充电方面同样提供。

在充电方面,新增附加外部电网故障损失险、附加自用充电桩损失保险、附加自用充电桩责任保险三项附加险。

其中外部电网故障损失险的承保范围是,新能源 汽车 在充电期间,因外部电网故障,导致被保险新能源 汽车 的直接损失。例如在充电时,因突发停电造成的车辆损失,将由本险种进行赔付。

自用充电桩损失保险,是针对车主自用充电桩,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被盗窃或遭他人损坏导致的充电桩自身损失,进行赔付。 例如因雷击导致的充电桩损失,可由此项保险赔付。

私人充电桩

自用充电桩责任保险,是针对车主自用充电桩,所造成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进行赔付。 例如因充电桩漏电导致的意外事故,将由该险种进行赔付。

附加自用充电桩损失保险、附加自用充电桩责任保险,是针对新能源车主自用充电桩的保险,并不要求车辆在充电状态下才可享受保险服务。

针对新能源 汽车 特有的智能化配置,本次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条款征求意见稿中,推出了附加智能驾驶软件损失补偿险。

附加智能驾驶软件损失补偿险,可在因发生车损险主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导致全部损失,造成智能驾驶软件无法使用时,保险公司对智能驾驶软件购买费用进行赔付。

例如,特斯拉的FSD软件单独收费,当车主投保车损险以及附加智能驾驶软件损失补偿险后,当车辆因事故报废后,购买FSD软件的费用,可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额进行赔付。

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的多项附加险,针对车主自用充电桩没有保险,三者险保额不够以及智能驾驶软件购置成本的特殊情况所设计,这些附加险虽然看起来都是特情中的特情,但在发生相关意外事故时,这些保险却能解决车主的大问题。

3

保险公司要当“冤大头”?

从征求意见稿来看, 保险公司将在承保范围之内为新能源 汽车 自燃事故兜底。即使是因为车企产品质量原因导致的自燃事故,也将由保险公司先行赔付。

但如果是车企因某一款产品的质量缺陷,导致大量事故发生,保险公司还会进行赔付吗?

会。但保险公司也是算过账的,足以应付大额赔偿的情况。

电动物流车在充电站中自燃

一个公开可查的数据是, 2020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针公布了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 2019年为万分之0.49,2020年下降至万分之0.26。

以目前约600万辆的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计算,“冤大头”的说法并不准确,从概率上看全年也不过200辆左右的新能源 汽车 发生自燃。

以单车理赔金额20万元计算,200辆车总计理赔金额也不过4000万元,相对保险行业几万亿的资产规模来说,4000万元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因此若新能源 汽车 专属条款获得通过,财大气粗的保险公司将承担起新能源 汽车 自燃的主体赔偿责任,真的会成为“冤大头”,但这也正是保险 社会 责任属性的体现。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车企可以将产品质量问题的锅甩给保险公司。

站在保险公司角度看,若单一车企或是单一车型的自燃风险增高,那么保险公司可以提高保费降低风险。如果自燃风险极高,保险公司甚至可以拒保。

如果保险公司拒绝对某款车型承担保险责任,那么该车型的销量也一定不好。

不过,如果保险公司将所有起火新能源 汽车 的损失都扛起来,费用也不少。保险公司愿意毅然决然地承担起 社会 责任来,可能是政治考虑。

当前,新能源 汽车 作为国家 战略新兴产业的 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而且地位还在上升。

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对于国民经济具体行业的要求中,第一个提及的,就是新能源 汽车 。 会议要求,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 汽车 加快发展。

另外,“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铁律,所有相关政策、服务,都要支持双碳目标。新能源 汽车 如果没有专属保险,显然会成为新能源 汽车 推广、交通碳减排的障碍。保险公司就会成为千夫所指。

4

新能源 汽车 保险疑难待解?

新能源车专属保险有利于消费者,也有利于车企,却为何此时才推出呢?

从公开可查的信息上看, 早在2017年12月,中国 汽车 保险协会举办 “新能源 汽车 保险发展交流会”,启动新能源 汽车 保险专属条款制定、风险定价和理赔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研究。

但直到4年后的2021年夏季,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条款才开始进入到征求意见阶段。期间,新能源 汽车 保险迟迟未能推出,导致新能源 汽车 保险乱象频发。

乱象之一是,保险保额是否包含补贴? 即保险保额是按照补贴前车价计算,还是按照补贴后车价计算保额,而保额又直接决定了保费、理赔金额。

在新能源 汽车 车主的认知中,新能源 汽车 保险保费较高,正式因此产生。但保险公司若按照补贴后价格提供保险服务,出现涉及到动力电池损伤的理赔时,理赔金额恐难以覆盖维修费用。

乱象之二是,理赔金额大于新车价格。 若按照补贴前车价投保,在出现全损事故后,保险公司需按照投保保额进行赔付,特殊情况下保险理赔金比新车补贴后的实际购置价还高。

这种特殊情况,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乱象之三是,拒保与理赔难。 因为新能源 汽车 的特殊性,部分保险公司存在拒保情况,还存在保险公司以特别约定条款的形式,对动力电池拒保,而对整车承保的情况。在涉及到充电时自燃,动力电池损伤的理赔案件时,存在理赔难问题。

如今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条款开始征求意见,一方面是保险业内的乱象确实需要整治,而另一方面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能源 汽车 加速发展的反馈。

从时间看,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条款已进行过多方位的调研,在中央提出加速发展新能源 汽车 后,保险行业率先反馈,为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助力,应予以赞许。

在新能源 汽车 专属保险征求意见稿中,能够看出保险公司站在 社会 责任角度,在 汽车 自燃、充电以及智能驾驶软件方面,主动承担了保险责任。

但在征求意见稿中,仍有一些不明确的部分。

例如对于换电车的保险条款,未明确动力电池是否在保障范围之内;智能电动 汽车 OTA升级导致的 汽车 意外事故,是否在保障范围之内等等。

新能源 汽车 不仅仅是 汽车 能源的变化,在 汽车 生产制造、使用方式上,均有较大变化,保险行业能否快速变革,支持新能源 汽车 的后续发展,也需要进一步观察。

——END——

如何看待领克新能源车第一起自燃?

我们买汽车在考虑汽车的价格以及舒适性的同时很多时候也会考虑到汽车的安全性,有时候安全性能高的汽车可以在危险到来的时候最大程度的保护我们的安全。

新能源汽车安全-分类

新能源电动汽车安全故障分类

行驶过程安全故障;充电过程安全故障;静态过程安全故障。

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

2016年6月26日,北京三里屯一辆国产品牌纯电动车发生自燃。

2015年4月26日,深圳一辆国产品牌的纯电动大巴车在充电站充电时,突然自燃。最终官方给出的原因是过度充电72分钟,导致多个电池箱先后发生动力电池热失控、电解液泄漏,引起短路,导致火灾。

不光是国内车企,一些国外品牌也未能幸免。2017年3月4日,一辆外资品牌的纯电动车在上海金桥充电站,发生了电动汽车燃烧事故。

新能源汽车事故频仍,到底是外力原因所致,还是新能源汽车本身的电动属性,抑或是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把控不严产生的质量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所有这些出现问题的汽车产品,在各项参数上都完全符合相关规定,否则这些车辆也不可能出现在市场上。

然而,符合政策要求的汽车产品并不代表安全上100%的可靠,因为实际车辆运行的状况远比企业自行路试复杂得多。一名资深汽车工程技术人员曾说过,要验证一个发动机是否可靠,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应该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问题难以避免。因此,人们也会担心: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不断增加,这类安全事故数量是否会增加?

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

2016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以自燃事故最多,共9起,占比31%,可知电动电池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或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零部件故障、充电、浸水”等大都导致短路或电气功能故障,或多或少与电池系统有一定的关联。

造成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原因在于整车非电动车平台改装造成电池的承载隐患,动力电池系统的缺陷(含电化学反应问题)、电池材料不过关、电池使用不当等因素。究其根本,动力电池引发的新能源汽车自燃案例主要由机械安全、电气安全、功能安全和化学安全导致,其中电气安全和化学安全为典型,更多体现在新能源汽车静态放置情况下,而功能安全也越来越受重视。在汽车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电气安全相对而言更加成熟,但是功能安全和化学安全为新的课题。比如,功能安全方面电池系统管理不完善而不能够提前监控、报警故障,从而将导致电池过充、短路、漏液,最终引发起热失控、自燃、起火。

台州一特斯拉连撞两车,如何看待特斯拉的“争议与销量齐飞”?

编辑:小花

作者:王钊

8月20日下午,一段领克新能源车在车库冒烟自燃的在微信群被大肆转发。所幸的是,车子只是冒烟,没有起明火,也没有人员伤亡。

因为这是领克新能源车第一起自燃事故,所以此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以借此了解吉利混动的技术状态,以及可能的缺陷。

1、为什么冒烟,不自燃?

据其它媒体报道,涉事车型是领克01PHEV劲Pro,是吉利和沃尔沃旗下的CMA平台的首款插混车型,其搭载的动力电池包属于三元锂软包电池,电池容量为9.4kWh,并不大。

另外,该电池包由浙江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而衡远的技术来源是LG化学。凭借国产Model?3的爆发,LG化学的市场份额也水涨船高,已经击败宁德时代成为动力电池新的老大,所以它的电芯品质是有一定保障的。

我们查阅发现,该电芯为NCM424+LMO的化学体系,相较目前主流的523、622和811,该电芯的镍含量并不高,显现CMA对电芯选取保守的一面。

说完这款车的技术状态,我们再看此次事故。从对话来看,拍的正是该领克新能源车车主,而从车主的描述中,我们获得了一个关键信息——车子当时在充电。

是的,这是一起因充电引发的自燃案例。一般充电自燃是因为过充导致热失控,而之所以热失控,是因为BMS功能失效。

BMS功能失效有两种原因,要么是BMS自身故障,要么是其它器件发生故障,进而影响到BMS的正常充电功能,才导致充电失控。至于此次是哪种,我们只能等官方调查结果通报。

好在,此次热失控并没有引发火灾,而是冒烟。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我们分析主要跟电池种类有关——软包电池,其有一定失控膨胀冗余,而且是低镍、低容量三元锂,所以此次自燃的结果整体并不严重,只是冒烟,而未见明火。

2、到底是个例,还是设计BUG?

尽管只是冒烟,避免了一场火光滔天的自燃,但是此次事故依然值得领克注意。

因为,这起自燃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领克新能源车的第一起自燃事故,这到底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同时,因为01PHEV是来自CMA平台,这对领克,甚至沃尔沃的其它类似车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据欧阳明高院士的统计,在新能源车各种自燃场景中,充电自燃占比最高。但是,就以往自燃案例来看,自燃的车型往往是纯电动车,因为电池容量更大,控制起来更为复杂。

领克01PHEV则是一款插混车型,此次发生充电自燃,在自燃案例里面非常少见,如果没有做私人改装,说明这套系统是存在设计缺陷的。如上文分析,问题出在BMS。为什么BMS会失控?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也是领克此次需要调查出来的。

其实,有吉利和沃尔沃双方的技术背景,CMA平台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是比较扎实的,但如今发生这样的充电自燃情况,也反馈出双方在开发插混技术上定然存在漏洞,不管是供应链质量管控,还是设计缺陷等,都有可能。

尽管这套系统可能存在安全设计问题,但有些技术状态还是不错的,比如选配低电量软包电池。试想,在此次事故中,如果是方壳电池会怎样?

从两分多钟的时长来看,说明此次冒烟时间并不短,方壳电池没有软包电池那么大的张力,也许就自燃了。从这里能看出软包电池的好处,毕竟冒烟比直接烧掉损失少得多。(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北汽新能源自燃频发,老牌车企如何自救?

这种现象很正常,卖的车越多,发生的事故就越多。开特斯拉的人越多,任何小毛病都会被放大,因为关注人很多。

台州一辆特斯拉连撞两车的新闻上了热搜,这再一次引发大家对特斯拉安全性的担忧。其实类似事故还有很多,比如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林志颖案,上海女车主维权案。如此多负面新闻让特斯拉这家如日中天的车企蒙上了不少阴影,大家也开始怀疑特斯拉是不是真有问题,其实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马斯克能够凭借特斯拉逆风翻盘,甚至一度登上世界首富宝座,这就说明特斯拉确实有这个实力,因为市场给予的反馈是最真实的。

消费者从来都只会为质量买单,而且一直会为质量买单。即便你营销做得再好,广告打得再响亮,那也只能蒙骗大家一时却不能蒙骗大家一辈子,不好用的东西终有一天会被大家抛弃。当然马斯克作为一名资深网红,他确实也善于揣摩人心,懂得利用各种手段去炒作概念,去树立人设,但这不能否认特斯拉作为电车领域龙头老大的地位。地位是通过实力一步步赢来的,营销只占一部分功劳,这么多人买特斯拉的车,确实说明他的车很有竞争力,不仅仅是因为性价比很高,也是因为驾驶体验很舒适,综合性能优秀。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事故,个人觉得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因为任何车企生产的车都会有事故率,你卖的车越多,发生事故的案例自然也会更多。当市场上只有一家车企时,那你会发现只有他家的车会出事故,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特斯拉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属于绝对的老大,他卖的车越多,那出的事故肯定也多,就算车本身没问题,驾驶的人不按规定操作,那还是会照样发生,所以大家要理性看待这种问题。

任何产品,任何公司,只要销量变大,只要知名度越来越高,那围绕它们身上的争议会变得越来越多,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十全十美的,大家关注时间越长,关注的人越多,反而更容易抓住一些问题不放,甚至借此扩大它的影响。这并非说明问题本身很严重,而是大家的心态本身就不对。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看待任何问题,我们都要用更全面的眼光,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带节奏。

电动汽车安全吗?

北汽新能源再现自燃

日前,有网友曝料称,一辆北汽EX360电动车,在雪地发生了自燃起火,所幸消防人员很快到场,没有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据现场目击网友介绍,自燃起火时,这辆车正在充电。

从网络上曝光的来看,这辆自燃电动车的明火已经被扑灭,自燃车辆的车身已经被侧翻了过来,整个车身底盘都有明显被烧过的痕迹。据悉,在自燃事故发生之后,有相关工作人员迅速达到现场,将车身电池拆走。当前,这辆车的自燃起火原因还没有对外公布。

据悉,北汽EX?360电动车,搭载容量为48kWh的三元锂电池,NEDC续航里程为318km的一辆小型纯电动SUV。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距离北汽新能源汽车上一次发生自燃事故还不到一个月。11月23日,一辆北汽新能源汽车在湖南街头自燃,发生自燃的地方位于车辆的前部。

不仅如此,北汽电动车今年已经被曝光了数起电动车自燃起火事故。据悉,8月20日,一辆北汽EX360电动车在福建三明市的充电站冒烟并起火,在消防员用水枪降温时发生了剧烈爆炸。短短一周后,8月27日,在长沙街头一辆北汽新能源EU500纯电动汽车再次在大街上自燃,车辆的机舱和乘员舱被彻底烧毁。同日,在长沙街头,也有一辆北汽EU5,发生了起火事故,整车被烧成空壳。11月6日,江西萍乡高铁站长运停车场,一辆北汽新能源EX360起火爆炸。11月23日,在湖南街头再次发生自燃。

如此密集的自燃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据媒体报道,截止去年底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为381万辆,2019年5—12月有报道的新能源车自燃案例为113起,相当于每周每一百万辆电动车里面有一辆会自燃;截止到2020年8月,北汽新能源车的市场保有量约为50万辆,单周三辆的成绩,相当于每周每一百万辆会自燃6辆,是行业平均水平的6倍之多。

自燃固然是概率,并且根据美国消防协会(NFPA)和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观点来看,燃油汽车发生自燃的概率大约是小于万分之二,是电动车的五倍。然而,尽管无论燃油还是电动车的自燃都无法彻底避免,频频自燃的北汽新能源表现还是过于“极端”了。

面对现状北汽如何自救

值得注意的是,北汽新能源汽车作为最早发展新能源的车企之一,初期凭借国家补贴,把现有燃油车壳直接“油改电”,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先头兵,加上背靠北京市大市场,北汽新能源汽车销量成绩非常可观。根据销量统计,2017年北汽新能源汽车销量10.3万辆,2018年销量15.8万辆,2019年销量15.06万辆,基本保持月销超万辆的平均水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开始,北汽新能源销量出现断层式下滑,前9月累计销量仅20186辆,同比下跌78.57%。这个数据甚至比不上2019年6月份单月销量。

面对此现状,汽车分析师张翔对中车网表示,首先是因为北汽新能源的车偏低端,消费者多以分时租赁、网约车公司为主,这部分消费者通过购买北汽新能源后可以申请高额的补贴,进而压低投入成本。但是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补贴提高,购买北汽新能源已达不到申领补贴的要求。其次,北汽新能汽车销量暴跌和企业缺少与时俱进的生产策略有关。据悉,北汽新能源不仅没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甚至B级车等方面进行开发。另外,加上近期频发的质量问题也导致了大部分消费者对北汽新能源品牌失去了信心,C端市场的竞争力下降。

如今北汽新能源汽车一方面销量出现暴跌,另一方面又频发爆炸等质量问题。面对如此困境,张翔认为,北汽新能源除了学会创新,设计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外,更重要的加强自身实力,严格把控质量。这样或许才是老牌新能源企业的自救之道。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导读:电动汽车安全吗?

现在一提到新能源汽车,大家最为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充电安全,使用安全等等。会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不仅仅是因为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不深,时不时发生的自燃也加深了人们的忧虑。去年,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居民小区内,一辆 比亚迪 唐 ( 查成交价 | 车型详解 )发生自燃。这不禁抛给我们一个问题,新能源车到底安全不安全?

由于周围的车辆停放的比较密集,左右两边的车都没能幸免。

根据车主的描述:当天晚上9点30分左右车主像往常一样准备停车,在把挡位推到P挡时一切还没什么异常,但在按下一键启停开关后,前引擎舱突然闪出了火光。之后听到了几声爆炸声并且发动机舱中窜出了火苗。报警后119赶到了现场,扑灭了着火的 比亚迪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由于周围的车辆停放的比较密集,左右两边的 桑塔纳 和箱式小货车都没能幸免。

电动汽车安全:车辆的自燃与电池无关

火苗首先是从发动机舱里冒出来的,比亚迪 唐 是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车辆的大部分动力系统都安装在前发动机舱中,一台2.0L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一台电机、双离合变速器、逆变器等把发动机舱塞得满满的。为电机提供电能的动力电池被安放在驾驶舱下方的底盘上,车主描述火情是由发动机舱开始蔓延的,所以应该能排除由于底盘上的动力电池问题导致直接起火的设。

唐的大部分动力系统都位于车辆前部。

位于底盘上的动力电池单 元 。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还没有井喷式发展之前,汽油车自燃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但恐怕只有极少数的顾客是因为知道了汽油车会自燃,而取消了自己购车的吧。

虽然造车技术一直在进步,但是车辆自燃案例并没有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被杜绝。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车辆自燃,仅仅是今年的报道就有好几篇,其中不乏车辆在行驶中发生自燃的案例。在今年春节期里,我还在高速路上亲眼目睹了一起车辆自燃。发生事故时的环境不仅温度处于0度以下而且还下着小雪,在这种环境下前方就硬生生有一辆车在路边自顾自的着火,实在是和数九寒冬有些不匹配。

电动汽车安全: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电池

各家车企对动力电池的质量把控非常严格,我国也专门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出台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但有时出现问题的并不是动力电池,而是和它一起工作的?猪队友?。

同样是在春节期的这几天,一辆位于挪威的 Model S 在使用超级充电站充电时起火。由于锂离子电池的特殊化学特性,起火后不能使用水来灭火。所以赶到现场的消防员只能控制着火势不让其蔓延到周边的建筑物,等待车辆燃尽后火情自己变小。事发3个月后, 特斯拉 官方给出了起火原因:引起火灾的原因是汽车内部的配电箱发生了短路造成的,与电池无关,虽然他们不清楚是什么引起了车辆内部发生短路的。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