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灵魂拷问大众品质

2.车市寒冬之下,一汽-大众究竟为何能始终屹立潮头?

3.能不能讲一讲大众汽车品牌的技术和市场?

4.大众三整ID.销售模式,难掩车企渠道焦虑 | 汽车产经

5.大众cc3.0新车可以跑长途吗

大众汽车的生产流程_大众汽车的生产流程是什么

上汽大众MEB工厂是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首个新建的、100%用于纯电动汽车制造的MEB工厂,规划年产能30万辆。

来源:上汽大众

破图动工24个月之后,位于上海安亭的上汽大众MEB工厂开始发挥其效用。该工厂首款量产车型ID.4?X在周二(10月27日)正式下线。这也标志着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所投放的首款ID.家族产品全面进入量产阶段,后者是这个德国汽车品牌基于大众MEB模块化电动车制造平台所开发的纯电动产品组合。

MEB平台是大众汽车集团近年专门围绕大规模制造纯电驱动车型而打造的最新模块化制造平台。

该平台用创新的平板式电池模组布置方式,使车辆具有更长的轴距和更短的前后悬,带来更动感的车身比例与更宽敞、更多样性的车内空间。此外,电池组具有极强扩展性,根据车辆用途调整驱动力水平,最高可达550公里以上长续航里程。

新平台同样为移动互联做好准备。在MEB平台上,全新的车载系统、舒适系统、信息系统、控制和显示系统可实现创新的集成形式,为用户打造始终在线、全面数字化的生态系统,并可实现全面自动驾驶功能。

按照规划,作为大众汽车针对中国市场所推出的首款MEB产品,ID.4车型将通过其两家在华合资企业——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分别生产。在上汽大众的体系内,该产品被命名为ID.4?X车型,在一汽-大众体系内,新车则被命名为“ID.4?Crozz”。

周二下线的首辆?上汽大众ID.4?X系这家中德合资汽车制造商所生产的第23000001辆车。

上汽大众MEB工厂占地40.56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达到30万台。2018年10月,该工厂正式动工,项目总投入达到170亿元,满产后年产值可达580亿元。

来源:上汽大众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众MEB工厂是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首个新建的、100%用于纯电动汽车制造的MEB工厂。目前,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共设有两座MEB工厂,其中位于广东佛山的一汽-大众在原有生产设施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未来将通过柔性管理与其他制造平台实现混线生产。

同时,其生产工艺及流程将高度结合工业4.0理念,用最新的生产和自动化技术,大幅提升自动化率和生产效率,令其生产具有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的特点。例如,新工厂将用1400多台工业4.0标准机器人,其中车身车间拥有约1000台机器人。事实上,这也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均尝试部署的数字化生产流程。

此外,工厂大规模使用V小车,用RFID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光学识别技术、机器人视觉系统、人-机器人协作技术、无纸化工厂理念、能源管理系统等智能制造手段,并利用AR/VR技术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认证,实现制造全过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另一方面,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还将用27项环保、节能技术,实现在能源、水、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废弃物等5项关键环境指标方面下降20%。

上汽大众方面因而视之为一座“集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标杆工厂”。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贤章在大众ID.?4?X投产仪式上表示,上述工厂未来将被用于生产大众、奥迪及斯柯达品牌的新一代纯电动车型。

按照原定,大众汽车ID.家族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首款产品——ID.4应于10月22日在深圳首次与公众见面,但受此前台风影响,上述发布活动被推迟至11月3日。因此在本次上汽大众ID.4?X下线仪式上,新车的外观无法得到拍摄。

但根据上汽大众及一汽-大众此前在工信部的车型申报信息,上汽大众版本的ID.4车型在整体设计上与ID.4与海外车型较为接近,但在前后保险杠、轮毂等细节方面有所变化,同时会提供更多色彩的侧面装饰板供选装。

动力方面,新车驱动电机的额定功率为70千瓦,最大功率为150千瓦,最高车速为160千米/时,电池则用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离子电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走进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灵魂拷问大众品质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7月3日18时讯(张世钊)“质量是上汽大众的生命”,记者在7月3日“上汽大众品质之旅”中参观上汽大众质保中心后,才明白了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上汽大众质保中心位于安亭一厂内,于2012年7月启用;内设用于测量的匹配中心和精测室,用于产品审核的整车Audit区域和整车检测中心,用于材料及标准件技术检测的质保实验室,针对车辆流程卡归类整理的储存区域,以及用于第一时间分析、解决市场上用户反馈的整车分析车间。此次,我们重点参观的是位于上汽大众安亭一厂的质保实验室。

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

质保实验室拥有内拧紧实验室、内应力实验室、气味与散发团队、上汽大众色差小组、工业CT等行业顶尖团队。其中,拧紧实验室、内应力实验室、气味与散发团队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下了一番“硬功夫”。

紧固件质量的“捍卫者“——上汽大众实验室紧固件小组在整车强度和底盘的扎实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辆汽车由一万多个零件组成,零件之间主要通过焊接、螺栓连接而成;其中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大约2000个,而总装车间80%的工位是在拧“螺丝”。实验室紧固件小组以紧固件(质量)和拧紧(工艺、技术)为核心任务,从工艺设计与验证、开发认可、批量验证到分析改进,全流程参与紧固件各项工作。同时,紧固件实验室有摩擦性能测试仪和机械臂等设备,德国大众严苛的紧固件标准作为汽车行业各大主机厂模仿学习的技术测试与分析方法,在这里都可以实现。

另外,内应力作为一个金属件的重要指标,它同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于零件的内部,影响着零件的强度。通过内应力实验室的内应力仪,可以测出零件的内应力值以及它的应力分布情况,并指导供应商的生产,确保零件符合设计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失效。在国内主机厂没有相关要求的时候,上汽大众早在2013年就引进了GE公司生产的XRD3003内应力仪,主要检测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金属零件的内应力,用于零件的开发认可和批量质量控制,一直处于行业领先。

为了持续关注客户健康,一直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的乘客舱;上汽大众在公司层面成立了一支跨部门的整车气味售后满意度提升小组,小组成员包括质保,研发,购等部门。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气味与散发团队负责根据VW50180等标准严格控制上汽大众整车与零部件的气味与散发,并确保上汽大众整车满足国标GB/T 27630对“五苯三醛”八种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值要求。根据VW50180标准,上汽大众要求所有内饰总成零部件在前期开发时满足欧盟CLP法规,对1400种左右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值做了严格规定。

首屈一指的软硬件为制造“保驾护航”

除了上述的内应力实验室、拧紧实验室、气味与散发团队外,上汽大众安亭一厂质保实验室还拥有上汽大众色差小组、工业CT等行业顶尖团队。正是拥有国内同行业中首屈一指的软硬件及专业能力,上汽大众质保中心才能确保整车及零部件的材料质量稳定可靠。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汽车内饰评价的专业小组之一,上汽大众色差小组的所有工作的核心,是保证大众每一辆产品车的内饰件的外观匹配。目前,上汽大众色差小组成员超过2/3的评价工程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在进行评价时,大众色差小组会借助多种专业设备,包括德国全进口的整车光源室、小型光源室、皮纹测试仪;另有小型光源室、标准光源箱、色差仪、光泽仪等。也正是在严格的控制标准下,色差小组的工作获得集团与消费者的肯定,并获得了上汽大众质量荣誉体系金奖。

工业CT则是一种高度设备集成的检测设备,主要用于缺陷和结构的无损检测。与传统控制手段有随机、破坏、低效等弱点不同,上汽大众于2008年花费1000万元的高成本购了工业CT设备,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用工业CT设备进行质量控制的整车厂;可保证质量控制的全面性,无损性,高精度性和高效性。如今,上汽大众的工业CT在零部件的前期认可质量,功能开发安全,批量质量控制和失效分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另外,在质保实验室工作的92名中外方员工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到一半以上。团队经验丰富,98%的员工共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队伍年轻有活力,60%的员工在40岁以下。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及各个异地工厂的实验室均会定期接受大众集团中心实验室的审核。在最近的一次审核中,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以带开发能力的优异成绩名列集团第二。这表示在材料领域,上汽大众实验室的检测,分析及开发能力获得了大众集团的肯定。

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堪称“行业标准”

如今,上汽大众建立了完善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涉及产品策略、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各个阶段。

在产品策划设计初期,质量保证部会同研发、生产、销售等核心部门同步开展工作,基于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要求、用户满意度等售后信息反馈,以及试验与生产质量分析等评估依据,共同制定新车型的质量目标,为后续生产制造明确质量的方向和标准。2015年,上汽大众针对产品定义、零部件设计等新车型前期开发环节建立的质保要求知识库获得了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攻关成果奖,该奖项是对上汽大众作为先进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推动质量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总体水平同步提升,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可靠性的肯定。

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上汽大众运用丰富的实验和测试对产品零件和整车进行严苛的质量认可,验证其是否符合生产要求。在生产制造环节,上汽大众建立了完整的产品检验机制,通过先进的设备、精湛的工艺、精确的追溯和严苛的质保,确保整车在生产过程中达到设计要求的各项质量指标。

当产品经过线上线下检测,投放市场、交付消费者后,上汽大众对产品质量仍有追踪,通过收集售后服务信息,开展消费者调研,帮助产品有针对性的改进,使产品性能更加稳定,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上汽大众依托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市场抱怨与质量问题得到快速妥善的处理,以此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此外,除了公司内部的质量管控系统,上汽大众还针对外购件认可和批量供货建立了完整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从产品、体系以及过程质量三个维度评估供应商的质量能力。上汽大众的供应商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以过程为导向,对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内部生产过程等建立健全稳定的过程控制机制,从而确保其产品持续地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大众汽车集团技术标准和产品特有的各项质量要求。

汽车渝评

一直以来,上汽大众以“在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方面代表顾客的利益”作为企业的质量使命,更为此制定了“精益求精,以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卓越的内在品质成为行业典范”的质量战略。而我们此次参观的拥有国内同行业中首屈一指的软硬件及专业能力的上汽大众质保中心,不仅仅是研发阶段的零部件和整车认可的“重要指标”,也是批量生产阶段的整车质量稳定性、售后问题分析等保驾护航的“利器”。当然,这种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植于心的质量意识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更是上汽大众对用户“承诺兑现”的体现。

车市寒冬之下,一汽-大众究竟为何能始终屹立潮头?

在中国,哪个汽车品牌的根基最深,影响力最大,毫无疑问,是大众。

说到大众与中国的因缘际会,还有一个桥段,上世纪70年代末,迎来改革开放的中国想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于是向海外大佬抛出橄榄枝,说白了,就是想用市场换技术,但第一轮招商效果并不好,欧洲车企中只有大众表现最积极。

不过,生性严谨的德国人进入中国时还是留了一手,他们设定了一个试水期:1983年4月,第一辆桑塔纳驶下流水线,两年后,也就是1985年3月,上海大众(上汽大众前身)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轿车生产资格的合资车企。

(*来自于网络)

诸位肯定会问,这与本文要说的大众品质有关系吗?赵试回答也很肯定,当然有!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上汽大众的成立,激活了中国汽车工业这盘死棋,赵试甚至认为,上汽大众第一辆桑纳塔、第一条流水生产线在当时的意义不亚于福特T型车,更重要的是,它引进并创建了一系列VW标准,把中国汽车带出了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泥潭。

再辉煌的历史也是历史!现在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香的市场,它决定着各大品牌的成败乃至生死,在此大背景下,合资品牌拼命保级,自主头部疯狂追赶,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如潮水般袭来,消费者愈发理性,舆情更加复杂,如此深刻的变化,对一向保守的上汽大众提出了新的考验,倒逼它主动打开大门,亮出自己的底牌。

7月3日,赵试受邀探访上汽大众安亭汽车一厂的质保实验室,全程允许自由拍照,如此开放的安排,赵试相信这将成为上汽大众的传统节目。

质保实验室里的所见所闻

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隶属于质保中心,设有整车色差实验室、整车气味控制实验室、工业CT实验室、拧紧实验室以及内应力实验室五大核心版块,管理层符合“一德一中“合资标准,但从排位来看,德方为主导方。

赵试首先参观的是整车色差实验室,据介绍,上汽大众色差小组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开展汽车内饰评价的专业小组之一,主要职责是保证大众每一辆产品车内饰件的外观匹配。

▲孟塞尔色棋

“大众对零件外观要求包括颜色、光泽、表面质量三部分,在大众VW50190色差标准中,对不同颜色、材料、皮纹、装配位置零件的色差要求,分别做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一位色差专家说。

据她介绍,色差小组的评价方法为目视结合测量数据,色差评价工程师必须通过孟塞尔色棋测试,对颜色敏感,且精通大众VW50190色差标准要求;而在硬件方面,色差小组借助包括德国全进口整车光源室、小型光源室、皮纹测试仪、小型光源室、标准光源箱等多种专业设备外观评价。值得一提的是,Uwe?Braun整车光源室国内领先,它可以实现多种光源随时切换,保证整车在F11、D65等光源下整车目视匹配一致。

▲Uwe?Braun整车光源室

穿过挂着“质量是上汽大众生命”蓝色标语的走廊,我们进入了上汽大众整车气味实验室。

“气味与散发团队负责根据VW50180等标准,严格控制上汽大众整车与零部件的气味与散发,确保整车满足国标‘五苯三醛’八种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值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说。

事实上,满足欧盟CLP法规的大众VW50180标准比国标GB/T?27630更严苛,欧盟CLP法规对1400种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值做了严格规定,其中包括1000种左右致癌性化学物质,200多种致生殖细胞突变物质和100多种生殖毒性物质。

▲上汽大众整车气味实验室

车内空气质量是复合性大工程,涉及座椅面套、车顶、方向盘等零件,以及皮革、海绵、发泡、胶水等各种辅装材料,从2018年开始,上汽大众在新项目开发时内饰零件不再使用溶剂型胶水,尽可能使用卡扣或焊接的方式,在必须使用胶水的情况下,也开发出了水性胶水、热熔胶作为替代品。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众开发出了“内饰房“,重点内饰零部件零件下线后必须经过“房”烘烤除毒除味后才能上线。

▲上汽大众“内饰房”

“TVOC攻关是团队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该工作人员表示。何为TVOC?是指车内C6-C16之间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总和,包括了绝大部分的有毒有害物质和气味物质,一辆整车TVOC浓度是评价一辆整车是否绿色环保最综合性的指标。为此,上汽大众展开了TVOC攻关,并制定了内饰零部件的TVOC限值标准:《零部件及材料挥发性有机物散发要求》,作为德国大众中国区第一份针对整车材料的标准,部分零部件VOC限值要求已超越了大众全球标准VW50180。

▲上汽大众整车气味评定表

整车气味评价一直由上汽大众“金鼻子”团队负责,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但他们过的却是苦行僧生活,不能抽烟、喝酒,不能喷香水……,原因很简单,他们必须保持灵敏的嗅觉,才能熟练分辨出105种气味类型。目前上汽大众与日本岛津联合成立了“气味溯源与VOC前沿开发实验室”,实战经验丰富的“金鼻子”将借助气味溯源(GC-O)设备,结合神经元网络算法,最终开发一款灵敏度能与人的鼻子匹配的“电子鼻”。

▲日本岛津提供的气味溯源(GC-O)设备

众所周知,一辆车上有许许多多的铸造件、注塑件和焊接件,如何保证这些结构复杂的零件不掉链子,除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外,还必须借助工业CT这种精密的检测设备。上汽大众是中国第一家用工业CT设备进行质量控制的整车厂,?时间是在2008年。

▲上汽大众耗资1000万购的工业CT设备

“对零部件进行切割、抛光然后进行切割截面光学观测,传统控制方法本身存在随机,破坏,低效三大固有缺陷,通过工业CT,质量控制可以做到全面性和无损性,精度和效率非传统可比“,实验室工作人员对赵试说。

▲实验室分类陈列的铸造件、注塑件

举个简单例子,因工艺问题,零件容易出现气孔缺陷,造成应力集中效应,如果放任自流,缺陷会造成密封泄露、断裂,甚至导致功能失效,影响行车安全,如何规避?靠人眼靠经验当然不OK,必须借助高度设备集成的工业CT来完成。

同样,每辆汽车由上万个零件组成,零件之间主要通过焊接、螺栓连接而成,其中,螺栓螺母等紧固件约2000个,总装车间80%的工位都是在拧“螺丝”,就这么说吧,紧固件质量和拧紧工艺水平对整车强度和底盘的扎实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汽大众拧紧实验室

“紧固件小组有两项重要职责,一是紧固件质量,二是拧紧工艺和技术,从工艺设计与验证、开发认可、批量验证到分析改进,全流程参与紧固件各项工作”,听到这话时,赵试想到了一个朋友,他一辈子都在拧飞机螺丝,已经拧成了技术大咖。

▲重要的拧紧点必须进行15组以上的测试,根据曲线和数据计算出最合理的拧紧工艺

在紧固件质量和拧紧工艺领域,大众堪称顶级专家,它开发的底盘螺栓拧标准(VW01110)被各大主机厂奉为“葵花宝典”,就冲这一点,大众的光环也不是白罩的。

内应力是赵试的知识空白点,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于零件内部,是汽车金属件的重要指标。据介绍,内应力分为压应力和拉应力两类,前者有助于提高零件的耐磨性以及疲劳强度,后者则会降低零件强度,引发零件早期失效。该室验室的工作人员只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从设计、生产的角度出发,避免零件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同时对关键零件降拉提压,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观察零件内应力值的变化

内应力实验室摆放着一台GE公司生产的内应力仪(XRD3003),颜色很陈旧了,上汽大众引进这台设备是在7年前,主要检测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金属零件的内应力,而当时国内主机厂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要求,内应力仪用的是X射线衍射的原理来进行内应力的测量,相比于其他测量方式,X射线法测量速度快,数值也更精确,同时这套数值也为大众供应商提供了严格的质量标准。

▲GE公司生产的内应力仪XRD3003

俗话说,窥斑见豹!参观完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后,真正让赵试佩服的是大众全流程标准,德国制造的严谨性,是通过“武装到牙齿”的标准化数据来传递的。

说说观点

坦率讲,上汽大众一直是业界孤傲的存在,大众品质就像江湖的一个传说,很难对它形成体系化的认知,以至于坊间都认为,大众只会研究中国人。

事实上,对于大众,对于上海大众,我们应辩证来看,一方面,大众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深谙因地制宜、投其所好之道,朗逸、大途昂、甚至热度正高的威然,都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大众在研发、制造、销售上确实拥有超强的本土化能力,这种能力与大众平台化生产、全流程质量标准密不可分。当然,高度标准化产品如硬币两面,就像消费者的评价一样,大众车很大众,没有太多个性,谈不上什么高级氛围感,车联网生态系统、自动驾驶表现也不突出,归根结蒂在于,大众的标准就是中规中矩、四平八稳,它对机械品质的热情高过其他领域。

当然,大众同样面临着价格下探、成本控制、年轻消费多元崛起等行业性问题,我们在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看到的“大众秘笈”能否百分百在每辆商品车上执行到位,赵试不作遑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是大众最重要的战略市场,其销量已占到它全球销量的4成,要想长期守住它的宏图霸业,那就必须守住“大众品质”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能不能讲一讲大众汽车品牌的技术和市场?

因为大众从品质制造到体系化打造都是独具匠心的。

汽车业内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一汽-大众想让你看工厂,那一定会让你看个仔细”,仔细到从“冲焊涂总”到质检评测,让你全方位感知一款汽车的品质。此外,作为汽车界的“黄埔军校”,这里也为其他主机厂输送了很多人才,传闻中的AC评测体系到底有多大威力?

今天就深入一汽-大众长春基地,探访一汽-大众在生产、质保、研发以及人才发展培养等核心部门的品质奥秘。

一汽-大众现有5大基地,除了长春基地之外,还有位于成都的西南基地、位于佛山的华南基地、位于青岛的华东基地,以及位于天津的华北基地,长春基地是五大基地“年纪”最大的一个,又由于一汽-大众总部设立于此,这里除了生产制造之外还集中了一汽-大众重要的研发部门。

除了在整车试验场测试之中所感受到的品质之外,在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各个细节,无不贯穿着一汽-大众对于品质的坚守。

冲压车间里,我们看到从原料拆垛到上料搬运均用机器人自动化操作。一名工程师向媒体介绍称,一汽-大众独有的6序冲压工艺,对称性,卷边等各个细节都有专业工序,确保了冲压件的精密准确。此外,冲压机床和模具也均为国际领先水准。

在焊装车间,我们了解到,一汽-大众用业界最高的“VASS”电气标准,装备多用国际一线供应商的机器人,比如大家熟悉的KUKA和ABB机器人,焊装车间自动化率为100%。同时,广泛用激光焊、M焊等尖端技术,可以极大提高了车身的连接强度,让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得到提升。

总装车间,一汽-大众用模块化装配工艺,通过优化生产流程,生产节拍可达到64秒装备完成一辆新车。对下线车辆进行100%严苛质检之外,一汽-大众还会对已检验合格的产品随机抽检,进行标准更苛刻的“奥迪特”评审。此外,一汽-大众建立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员全过程”质保体系。

大众三整ID.销售模式,难掩车企渠道焦虑 | 汽车产经

市场方面:

我认为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完善最全面,品牌结构最合理的汽车公司就是大众。奥迪、斯柯达、宾利、兰博基尼、布加迪、西亚特、斯堪尼亚以及大众本身这8个品牌都属于大众集团。豪华车奥迪与奔驰同等级,奢侈品牌有宾利,超跑有兰博基尼,还有世界上技术最成熟的量产极速400KM/H以上的跑车布加迪,斯柯达也被认为是很适合家用的车之一。

前段时间一直盛传保时捷要收购大众,并购买了大众公司50.75%的股份。虽然保时捷也是利润非常丰厚的汽车企业,但毕竟是年产量不足10万辆的小厂,在购买了大众大量股份后,保时捷出现财政运营的困难,负债累累,最终不得不放弃收购,最近正在商谈与大众公司的合并事宜。事实上大众和保时捷一直关系紧密,保时捷的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在成立保时捷公司之前就是大众的创始人之一,在设计制造了便宜结实,风靡一时,并持续生产长达64年之久的世界产量最大、生产周期最长的车型——大众“甲壳虫”后,创立了保时捷这个品牌。保时捷的第一辆车356就是基于甲壳虫的底盘技术、外观以及后置引擎的理念制造的。虽然现在的保时捷跑车和甲壳虫已经几乎没有关联,但外观和车身线条依然有几分神似。现在,奥迪、保时捷的很多技术都来自共享大众的技术,比如Q7、卡宴和途锐共平台,奥迪的FSI发动机等。一旦真的合并,新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将更加全面,很难有一家汽车企业能与之抗衡。

大众汽车是在“生产国民大众使用的汽车”的理念下诞生的。奔驰是汽车的始祖,是的德国工业的象征,但我觉得大众才是德国严谨、务实精神的象征。大众定位于所有阶层的汽车市场,一个真正优秀的汽车企业应该是以技术为核心生产力,并且能够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公司。

中国百姓对大众汽车的印象是有很大误区的。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扭曲了大众汽车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虽然也是迫不得已。捷达、桑塔纳、宝来、帕萨特等是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被大众淘汰的车型,但是在中国的经济和国情下依然很有市场。真正的大众其实没有那么多车型,桑塔纳是第2代德国帕萨特,帕萨特是第5代德国帕萨特,迈腾才是新款的德国第6代帕萨特(但是和德国原车比依然有减配)。捷达是根据德国第3代捷达改造的,宝来是第4代德国捷达,速腾才是新款的德国第5代捷达。中国的GOLF和 POLO也都已经是德国大众的上代产品,新一代GOLF和POLO进入中国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中国的很多大众车都是大众公司的历史车型,只不过每代到中国换了个名字而已。其实这些车在中国的畅销也从侧面证明了大众汽车的技术即使是多年以前的也强过现在的大多数国产车,并且结实耐用、品质良好、价格便宜,这就是好车。

大众(不包括旗下奥迪、宾利、兰博基尼等子品牌)生产的汽车从人民币6万到180万不等。C级车是大众的一个断层,推出不久的D级豪华车辉腾在中国市场的反响并不好,在美国更加是只能退市。大众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造出任何层次的车,辉腾从车本身来说也没有任何地方比奔驰S级和宝马7系差,但为什么却不受欢迎呢?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影响力。大众一直宣扬的是务实、内敛、低调的风格,不张扬的科技感和豪华感,虽有不逊奔驰、宝马的技术,但始终还是主要定位于家用的车型,这由企业的技术结构和市场导向决定。开高端车的人大部分还是要面子的人,哪怕同样价钱的大众车比奔驰车好,或者同样性能和品质的大众车比奔驰车便宜,他们还是会选择更显身份的奔驰,这就使得大众高端车的发展陷入了泥沼。辉腾是大众在高端车领域的一次尝试,结果目前是失败的,也使得大众迟迟没有推出和奔驰E级,宝马5系竞争的C级车(旗下拥有奥迪A6也是原因之一)。辉腾的意义更多的是大众想证明自己的技术,并提升品牌价值,但很多人并不买账,可见大众一直以来的品牌宣传和推广不得不说是不够成功的。大众要证明其生产的车从最低端到最高端都有,不是奔驰宝马始终给人高端车的形象,但同时也完全能生产与前两者同级别的车型。德国总统有的选择奔驰,而有的就会选择大众辉腾,虽然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说明至少辉腾和奔驰S级是一个级别。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9%,接近五分之一,可见大众汽车的品质还是很深入人心的,但销售最多的车型还是老旧而便宜的捷达、桑塔纳,较贵的或进口的大众车即使性价比比奔驰宝马更高,也不见得就卖的好,说明中国人对大众汽车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大众”的阶段,长期充斥马路的大众低端车给中国人的固有印象,使得大众的高端车在中国依然找不到位置。在大众车深入人心的中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除德国本土外)就更不用说了。

如何解决大众高端车不叫好叫座的现状呢?我觉得首先要在车本身上做一些小的调整,要因地制宜。美国人很不买辉腾的帐,甚至大众整个系列的车都在美国卖的不太好,因为美国人很注重车的外观,个性化,大空间,还有品牌。德国车一向较为死板,但奔驰、宝马比大众好一些,而且目前的品牌价值也更高。大众应该根据美国人特点适当改变一些车的外观、内饰、造型等,更加注重美国人的个性。在中国同样应该如此,其实大众早期在中国的市场政策是较为成功的。举一个例子,7年前,当上海大众推出最新款Polo时被指责“技术过剩”,许多国人觉得一款1.4L的小车弄激光焊接、空腔灌腊等纯属多余,还不如少弄点高科技降上两三万的价格来得实惠。Polo的销售遇冷让大众心灰意冷,当时的大众董事长就说:”我们拿来的是复杂的小车,而中国人需要的却是简单的大车。”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层次最多、需求最多样的市场,技术在中国消费者购车的影响要素中只占较小比重,消费者更看重的是车的整体性能——它的可靠性、实际感受、购买价格与使用成本。大众的技术无需赘言,但也需结合中国国情,可以用多样化的、不同技术层次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于是桑塔纳、捷达才会在中国卖的这么好。但是这个时代已经逐渐过去了,一些过于老旧的车款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作为未来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大众必须逐渐改变其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政策,由当初的低端车、过时车打入中国市场逐渐过渡到全系列被中国人认知和接受,国内产品和德国大众的同步速度要加快。有人会说,之前的例子证明中国人对技术不是最看重的,他们的消费层次还是需要一些低端车。我觉得,中国人这些年来的消费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大众国产这么多年,成本费用也有所降低,所以,想提升品牌形象,开拓高端车市场,大众应该逐渐淘汰这些过时车型,尽量做到车型和德国大众同步,但是也要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一些调整,比如减配、加长等(这也是逼不得已的)。

然后,要加大高端车的宣传。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包括写字楼、飞机等场所内的DM杂志)这样的传统媒体,以及网络这样的新兴媒体等。同时,单纯的广告投放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有选择地划定受众群,并让他们品尝一道“免费大餐”,让他们真正实际感受到大众高端车的好,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式。

接着,可以以中国市场作为突破口。毕竟中国人对大众还是有相当好感的,只是还未走出难以接受大众高端车的思维定势。一旦大众在中国开拓好高端车的市场,有了较好的反响,国外汽车市场觉得大众的高端车在中国销量和口碑都很好,一定会更多的去尝试和接受大众的高端车,慢慢的,大众就可以开拓出全球的市场。这里说下大众在中国的销售渠道的问题。奔驰、宝马、奥迪和雷克萨斯这几个我们熟悉的豪华品牌,其销售渠道相对简单,其中德国的三个品牌同时也出售着他们国产化的产品。而大众则复杂得多,不仅有自成一体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进口大众三条独立的销售渠道,还有众多独立的综合性进口车经销商。这样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很容易把消费者搞晕,很多连捷达属于哪个大众都分不清的消费者,要他们准确地把产品和渠道对应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多渠道的经营,会在网点的规范化管理上出现偏差,且不论那些什么车都卖的车商,即使是最正规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的4S店,还时常成为消费者投诉的对象。对于豪华车辉腾,如果靠这些没有严格规范的网络出售,是不会有前途的。所以,大众要想在中国实现高端车和进口车的突破,一方面需要加快建设一套属于进口大众的销售网络,二来需要对这套网络及其他有能力销售进口大众的经销商取更高规格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流程,让购买者能真正享受到不同于普通大众4S店的尊贵服务。此外,品牌认知和推广中另一非常重要的环节我认为是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们。大学生是未来买车的主要群体,在他们刚开始接触汽车的时候对于他们的思想引导和影响是很重要的,很可能决定未来他们的买车意向。现在的大学生很多虽然喜欢车,但是对各汽车品牌以及车本身并不了解。所以大众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未来市场,在他们大学期间就培养他们对一个品牌的认知和认可,甚至形成思潮,对不久的将来影响巨大。

最后,尽快推出C级车,产生级别的过渡,也让大家有以个思想的过渡,逐渐提升大众品牌在中高档车领域的口碑和形象。同时,比辉腾低一级的C级车型价格更加便宜,买的人也更多,能让大家逐渐认识和感受大众的高端车的好。做高端车还是需要一步步来的。

大众是好车,辉腾是好车。我有信心只要给大家一个思维过渡的过程,让大家真正了解它,感受它,并且大众方面要做到把握好购车人群,规范经销网点,因地制宜,辉腾是绝对不比奔驰S级和宝马7系差的,毕竟它的性价比更高。大众和我们都需要耐心。

汽车的未来趋势是全民化,大家都能用的才是最好的,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公司总裁,都有适合的车。追求极端豪华和极端速度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汽车总体上是服务大众的而不是玩具,高性价比、结实耐用、品质优秀的车就是好车。因此,大众和丰田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优势,但丰田集团在核心技术和产品结构方面还是比大众集团略逊一筹。虽然大众的技术和产品线都非常全面和完善,但营销、品牌推广和因地制宜的变通做得不好。如果大众能够让它的车更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并且开拓出本身品牌的高端车市场,大众汽车一定会是务实,注重汽车的性能和本质,注重性价比的人们的首选,未来才能实现全球第一大汽车公司的目标。目前大众必须守住中国市场的现有份额,同时开拓美国市场。

最后说一下大众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总体上,我认为大众公司是技术最好、最全面的汽车公司,大众汽车的品质和技术无需赘言,但也不代表无懈可击。大众的技术更新周期有些长,虽然机械方面的技术很好,但感觉有点在吃老底,需要逐步增加研发费用,缩短技术更新周期。新能源方面,目前比较有可能实现的新能源技术有:太阳能、混合汽油(乙醇和汽油)、纯乙醇、氢燃料、天然气、清洁柴油技术、油电混合动力、纯电力这几种,而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只有三种:混合汽油(乙醇和汽油)、天然气、清洁柴油技术。大众的天然气和清洁柴油技术都在走在前列,但混合动力发展并不好。虽然日本汽车在混合动力方面抢先了一步,但新能源都是近几年刚开始发展的技术,各企业之间差距都不太大,大众要好好抓住新能源这方面,因为其是将来汽车逐渐发展的大趋势。电子技术方面,大众确实不如日本车,德国车一向擅长机械技术,而电子设备往往是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这方面是大众应该改进的。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大众未来将推行“模块化”的生产模式,即用更少的设备和零件组装出不同的车型,尽量做到一款部件可以在不同用途和风格的车型中重复使用,以降低生产成本。上世纪90年代,大众率先推出“平台战略”,以其深厚的技术实力,让旗下所有的品牌产品通过平台战略共享了技术精华,开发成本也大大降低。一时间,以大众为代表的许多汽车公司都开始推进平台战略。平台概念曾经是很先进、也很成功的研发理念。但在2002年底特律车展上,通用汽车提出了“架构”(即模块化)概念,平台战略开始被汽车公司反思。一、平台研发带来了产品的同质化,使产品的个性和品牌DNA弱化,二、媒体和消费者产生一种误解:平台开发就是看不见的地方一成不变,看得见的地方变得花里胡哨。而事实上,平台研发是建立在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基础上的。平台概念的同质化和误读促使新的概念诞生,在这个概念下,成本与技术含量、共性与个性都要得到完美的体现。“模块化“成为比平台理念更合理,更先进的研发理念。此外,大众在外观变化、内饰、省油、配置、人性化等这些用户更容易看到,体会到的技术方面,也应该多与日本车学一学,这些增加不了太多成本,有时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技术方面:

一、FSI、TSI发动机

FSI是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的缩写,指燃油分层喷射。将空气与汽油喷射的结合达到分层直喷和分层燃烧的精细程度,从而实现动力的最大化和用油的最少化。一般来说,FSI发动机可以在现有排量基础上有效提升10%以上的动力,油耗节约10%。TSI则比FSI更先进一些,TSI是Turbo-charging(涡轮增压)、Super-charging(机械增压)、Stratified(分层燃烧)、Injection(燃油直喷)的缩写,增加了涡轮和机械双增压。涡轮增压的特性是利用排放废气,装置本身基本不消耗发动机动力,利用尾气循环进入发动机进气,来增加进气效率提高功率和扭矩,其缺点是有一定的响应时间延迟。 机械增压特性是发动机开始启动运转就介入,以增大空气进气量来增加动力,使起步加速有力,没有涡轮的工作延迟,瞬时响应。其缺点是发动机高转速时,输出功率增大的不明显,且需要消耗发动机功率。 TSI发动机是两者的结合,既改善了起步加速,又具有充足的后劲,,提高了燃油效率,降低了油耗,约可以节省20--30%的燃油,效率却提高了30--50%。

目前,FSI和TSI发动机已经广泛运用到奥迪、迈腾、斯柯达等车型上,成为大众的主流发动机。FSI技术主要用于大排量汽车,而TSI技术主要用于中小排量发动机。

二、DSG变速器

2003年大众推出全球第一款双离合6挡自动变速器,随即成为大众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技术。DSG变速器就是凭借两个离合器连接两组挡位相互配合,实现高速平顺换挡与超低油耗的一款自动变速器。目前DSG变速器已经从6挡发展7挡,精密度和平顺性更进一步。

三、Quattro全时四驱

1980年,大众奥迪推出了一项独家技术——Quattro全时四驱,引起了轰动。它能根据路况适时自动进行扭矩调整和动力分配,帮助驾驶者更准确的掌握转向灵活度。尤其是在山路、烂路等OFF-ROAD情况下,能够大大提升车辆的通过能力和防滑、防陷能力。

四、A全铝车身

1993年大众奥迪公司推出世界第一辆全铝车身框架结构汽车,在车身刚性高于传统钢板车身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它的优异表现捍卫着大众集团在轻型铝车身方面的领先优势。

五、W型引擎

W型引擎是大众的专有技术,空间分布的合理性使得在有限的发动机舱中放入更多汽缸数的引擎成为可能,所以W16甚至W18引擎是V型引擎根本无法达到的。

新一代奥迪旗舰级A8的引擎由W12变为V10,原因官方说法是“W引擎的曲轴夹角很难长时间维持在一个高扭矩数值”。的确,W型引擎还不够稳定,造价也更高,但是停止旗舰级A8的W12引擎的使用是很多方面的考虑,包括性价比、实用程度、环保、和其他部件的配合等等。减少汽缸数和排量可以减少废气的排放,现在不提倡大排量引擎,通过使用新技术,比如提高燃气效率,发动机转速等,汽缸数目减少到10,既减少了发动机成本,也能达到足够的性能标准。毕竟需要12汽缸的车还是很少的。 W引擎已经开发出很多年了,虽然技术成熟,有空间分布优势,但是目前为了提高稳定性要大大增加成本,所以布加迪威龙W16卖那么贵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换成V10不代表要放弃W型引擎,只是使用在其他的地方罢了。

六、Blue Motion

Blue Motion蓝驱技术通过改进TDI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用电子废气再循环阀门及更宽传动比的变速箱,配以优化设计的车轮及低滚阻力轮胎,达到比普通TDI柴油车型更低的燃油消耗及排放。

七、EcoFuel

EcoFuel以CNG压缩天然气作为主要燃料,是大众先进的新能源技术。

这是我以前写过的文章。欢迎访问我的百度博客,里面有一些关于汽车的文章。谢绝抄袭。

大众cc3.0新车可以跑长途吗

撰文 | 黄持

编辑 | 杨光

出品|汽车产经

在尝试过代理制,之后回到批售制后,大众又想建直营店了。

近日,汽车产经了解到,大众正在考虑为纯电动车ID.系列建设直营门店,作为渠道的补充和加强。

从去年上市之初坚定推行代理制,到之后全面放开授权,终端价格松动,恢复经销商批售,大众重整渠道的决心与迟迟未达预期的销量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如今,随着大众ID.家族月交付量攀升到万辆台阶后增速再次放缓,大众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尝试,寻找一种更有效、合适的渠道体系。

而大众一路走来,三整ID.渠道,也折射了传统车企在这一轮新能源转型下的深深焦虑。

代理制,和它的局限

当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说要“改变(行业)玩法”,但一年多以后,随着ID.销量始终无法再上一层楼,以及对价格失控的焦虑,让大众只能多次“改变(自己)玩法”。

冯思翰无数次说过代理制的好处:“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满意度、经销商利润、品牌价值等多方面要求。”

但他也留了一点余地:“在代理制模式下,主机厂将承担更多压力。”

这也意味着,一旦ID.系列的终端销量没有达到预期,缺少中间经销商蓄水池的代理制,就会将问题传导到上游生产端。

大众希望通过新模式在电动车领域取得成功

一位曾在主机厂负责生产流程的工程师告诉汽车产经,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销售公司根据前期市场情况,将生产要货发给工厂,负责制定生产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每个月的排产,车辆下线后根据销售公司需求批发给经销商。

而直销模式下的订单化生产,理论上是根据终端市场的每一张订单来安排生产。但实际上,受限于生产工序的技术要求和上游供应链,订单与生产的关系也并非完全一一对应。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上游零部件厂家有着自己的生产节奏,它们并不会为了主机厂今天俩订单,明天仨订单的,改变自己的供货流程。

因此,这个模式的顺利运转,需要建立在足够多订单储备的基础之上,而核心逻辑其实就是稳定二字。

这位工程师说:“以前公司也想搞过订单式生产,也不知道领导哪听来的理念,结果根本推行不下去。啥都按用户需求来,那生产不干了,何况购、物流、质保、技术也都反对。”

但ID.系列的订单显然无法满足稳定的需求,那么从上游开始的压力就会逐级传导到市场终端,再加上南北大众的暗中较劲,降价内卷也就不奇怪了。曾有销售顾问说:“我们还在送电卡送保险,谈置换补贴,对面就直接开始放价了,马上要签的客户临到头被截胡。”

在销量和库存压力下,就有了经销商宁可冒着违规被处罚的风险,也要主动降价卖车的故事。而那些相信大众ID.统一售价的“韭菜”消费者,如今也成为警示后来人谨慎购车的案例,这些失去的信任都远非一纸处罚公告就能换回。

车企与经销商的“渠道对抗”

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曾在《how we transform volkswagen》一文中写道:“大众汽车的规模,历史,其品牌的价值以及经典汽车制造领域的独特专业知识在急剧的动荡时期无法得到保护,甚至可能成为负担。”

这也是所有传统车企所面临的挑战。

一位行业专家说:“传统车企看似庞大的渠道网络,实际上车企的掌控度是非常低的,而这些4S店里到底有多少愿意在智能电动时代与品牌共同转型和成长,其实要打一个问号。”

而新的销售与服务模式,需要厂家对渠道有更强的控制,但经销商从某种意义上讲,天然就是要反抗厂家的控制。

两者关系一直都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而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像当年奔驰国产进口渠道打架,或者奥迪经销商在上汽奥迪合资问题上挟渠道以令厂家的问题。此外,很多大经销商集团在当地市场的渠道垄断,让车企不得不为了保证销量稳定而“屈服”。

有些车企仍然佛系,把“油改电”的电动车产品放到传统渠道里,卖多卖少无所谓。

也有像大众这样憋足了劲儿要“改变玩法”的巨头,但奈何有太多的牵绊和历史遗留,即便从一开始就希望取得多赢与平衡,但最终也被现实打败。

当然,市场上还有另一种案例,比如福特和凯迪拉克,决心从零开始搭建直营新模式,而远比大众小得多的体量,也让试水的压力也更小。

汽车产经近日探访了一家凯迪拉克IQ空间,当问到其销售模式的时候,服务顾问主动和我们聊了起来:“你看我们之前都是在各个新势力品牌,有小鹏的、特斯拉的、蔚来的,所以不会有4S店那种习惯。”

事实上,全程体验下来,我们也能感受到很强烈的“新势力风格”,双方可以真正地交流,而并非单向的广告输出。

由上汽通用直营的凯迪拉克IQ纯电空间

为此,上汽通用单独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未来三个品牌基于奥特能平台的电动车,都会由事业部独立运作。相似的,福特Mustang Mach-E背后,也是福特中国电动车事业部的身影。

而两个品牌的传统经销商网络,都只会负责用户的售后服务。

但直营门店也意味着,在品牌起步初期无法利用现有渠道,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布局新体系,叠加持续的芯片供应短缺、疫情反复,也让凯迪拉克LYRIQ和福特Mustang Mach-E在高调发布后的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开启大定和交付,其市场热度被时间稀释。

直营店的“锚点”价值

事实上,用户已经用脚投票,证明了在新能源领域,主机厂直连用户,从批发管理转向零售管理的趋势不可逆转。

那么对于习惯了把车发给经销商后就坐等数钱,但又被传统燃油车体系与经销商渠道束缚的车企,该如何适应这一转变呢?

直营店便是一个重要的“锚点”。

而所谓“锚点”,也意味着他是关键一环,但也并非全部。新势力发展数年至今,也明显可以看到最初直营的它们,也开始寻求代理合作,而渠道模式的选择,也从来不是单选题。

其实所谓的商超店、4S店只是形态的差异,商超门店的背后可能还是那个跟你“斗智斗勇”的销售顾问,而坐落在4S店园区里的特斯拉,却仍然是直营。

而真正的差异,在于渠道模式。

在直销模式下,分为直营店和代理商,而直营店又有全直营和托管直营两种,前者的团队与门店都属于主机厂,而后者可能是团队属于主机厂,或者只有管理层属于主机厂。

大众在最初布局代理制时,其实是带有直营的影子的,比如负责销售的“ID.天才”理论上由主机厂支付薪酬,并且和传统4S店销售不同,拥有很高的底薪,只是很快便“名存实亡”。

汽车流通行业专家安阳在撰文中描述了,对于传统品牌而言,直营店的5大价值:

· 作为实验田,帮助主机厂熟悉to C的打法,需要摸索和尝试新能源市场下的新零售模式和新业务形态;

· 赋能代理商,辅导运营;

· 掌握门店和财务数据,评估代理商运营状况;

· 提升重点城市销量,降低代理商投资风险;

· 维系品牌形象,贯彻服务标准。

显然,这也符合大众考虑建设直营店的原因。

在传统车企中,渠道管控与转型比较成功的比亚迪,除去其新能源产品强势的因素外,其厂家直营店也在各地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比如在北京地区,就有盛世路骐的两家门店分属王朝网和海洋网,其控股方就是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而天眼查数据显示,比亚迪的这种直营门店,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地区域市场。

这些直营店的存在,保证了主机厂在区域市场的渠道触角,也对其他经销商起到制衡作用,使得主机厂对经销商的管理可以更为有效。

“我有直营店,我就不担心其他经销商‘不听话’,消费者不去你家买可以来我店里买,这是一种兜底。” 一位行业人士向我们举了这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而这种兜底不仅仅体现在销量上,同时也让主机厂可以直接获得消费终端真实的数据与反馈,学习直接与消费者对话的方法。

在推广ID.的过程中,大众一直都是跨国车企中最为“激进”和努力的,无论是品牌层面的传播,还是像48小时深度试驾这样的落地推广。实际上,在最近一波新能源车的热潮下,大众ID.系列的关注度和成交量也在走高。

其实并非大众做的不好,而是新势力做得太好。而如今考虑建设直营渠道,也是大众在短期无法快速提升ID.产品力的情况下,寻求一个更好的渠道组合与管理方式的探索。

毕竟,没有什么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

你好,完全可以的。汽车虽然在磨合期,只要不要大脚踩油门,车速不要超过120,就可以了。汽车生产的流程很严格的,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

跑长途前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哦,1、走之前去4s店给cc做一次全面检查;

2、自己要学会使用建议的千斤顶,学会换轮胎。这些东西都在cc后备箱里;

3、备一瓶全合成的机油。因为cc会有烧机油的问题(我的cc就在4500公里的时候机油报警了),所以你要备一小瓶就够了,打开发动机盖找到机油盖子,打开加进去就行了。要学会看机油液位的卡尺。

一路顺风~~~